库库吧 > 考试 > 教师 >

教师考试知识点整理(2)

美婷分享

【练习】一项新的研究表明,人们很自然地会把莫扎特的《魔笛》与明亮的颜色(如黄色及橙色)联系起来;而《安魂曲》则令人联想起暗淡的颜色(如黑色或青灰色)。这种明亮的暖色与快节奏的音乐相联系,而悲哀、柔情的音乐则与暗色相关联的心理现象是( )。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补偿 D.联觉

二、无意注意VS有意注意VS有意后注意。

1.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无意注意是注意的初级形式,人类和动物都有。如:上课时被外面的鞭炮声吸引。

2.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如:学生认真听老师讲课。

3.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它是有着自觉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地注意。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并在有意注意之后产生的。它是一种更为高级的注意。如:老司机边开车边看沿路的风景。

【练习】寒假期间,李伟卧室专心做数学题时,突然被妈妈做饭时飘来香味所吸引走向厨房,这种心理现象是(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前注意 D.随意后注意

三、动机冲突

1.双趋冲突也叫接近—接近型冲突,是指同时并存两种能满足需要的目标,它们具有同等的吸引力,但只能选择其中之一时所产生的动机冲突。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2.双避冲突也叫回避—回避型冲突,是指同时遇到两个力图回避的威胁性目标,但只能避其一所产生的冲突。如:“前有悬崖,后有追兵”。

3.趋避冲突也叫接近—回避型冲突,是指同一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人既希望接近,又不得不回避,从而引起的冲突。如:深夜时分既想吃蛋糕又怕长胖。

4.多重趋避冲突即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如:大学生择业难。

【练习】因为疫情推迟开学的高三生张明,既怕累不愿参加网课,又怕因不上网课而考不上大学,由此产生的冲突( )。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感觉规律。选项A: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选项B: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选项C:感觉的补偿作用是指当某些感觉失却以后,可以由其他感觉来弥补;选项D: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或者由一种感觉引起另外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

题干中“明亮的暖色与快节奏的音乐相联系,而悲哀、柔情的音乐则与暗色相关联”这是一种感觉引起了另一种感觉,属于联觉现象。故本题选D。

二、【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注意的种类。注意的种类有: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其中题干中李伟专心做题时被饭香味吸引,这是无意的没有任何预定目的的吸引的注意力,属于不随意注意。

选项A:有意注意又叫随意注意,指的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选项B: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无须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选项C:干扰选项;选项D:有意后注意叫做随意后注意指的是有着自觉目的,但无须意志努力的注意。

题干中李伟被饭香味吸引了注意,这是无意的没有任何预定目的的吸引的注意力,属于不随意注意。故本题选B。

三、【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动机冲突。动机冲突包括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和多重趋避冲突。

选项A:双趋冲突也叫接近—接近型冲突,是指同时并存两种能满足需要的目标,它们具有同等的吸引力,但只能选择其中之一时所产生的动机冲突。

选项B:双避冲突也叫回避—回避型冲突,是指同时遇到两个力图回避的威胁性目标,但只能避其一所产生的冲突。

选项C:趋避冲突也叫接近—回避型冲突,是指同一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人既希望接近,又不得不回避,从而引起的冲突。

选项D:多重趋避冲突即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

题干中,“既不上网课,又怕因不上网课而落下课程考不上大学”,这是两个力图回避的目标,属于双避冲突。故本题选B

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浅析教学原则

(一)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1.内涵:既要把现代先进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结合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遵循的规律: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贯彻的要求:教师既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通过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4.考试形式:历史老师在讲授岳飞的英雄事迹时,从历史事实高度出发,高度赞扬了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举一反三)

(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

1.内涵: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的目的。

2.遵循的规律: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3.贯彻要求: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正确处理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的关系。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4.名人名言:王充:施用累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三)直观性教学原则

1.内涵: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知,是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的掌握知识。

2.遵循的规律: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3.贯彻要求:正确选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直观教具的演示要和语言讲解结合起来。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4.名人名言:乌申斯基:一般来说,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进行思维的。荀子:闻之不若见之。夸美纽斯直观性教学原则。

(四)启发性教学原则

1.内涵:教师在教学中依据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自觉地掌握知识。

2.遵循的规律: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的规律

3.贯彻要求: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

4.名人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君子之教,喻也。

针对以上知识点,我们做两道题巩固一下:

1.光明中学的生物老师组织全校学生观看了一段真实的剖腹产全过程录像,不仅给同学们上了一节深刻的生物课,还让同学学会了感恩,这一做法符合教学原则的( )。

A.该老师运用了直观性教学原则

B.该老师运用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C.该老师运用了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D.该老师运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1.【答案】C。解析:生物课上老师既讲授了理论知识,还结合知识进行了德育教育,体现了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故选择C。

【核心考点】教育学——教学——教学原则

【难度系数】★

2.第斯多慧曾说,一个好的老师教导真理,一个坏的老师奉送真理,体现了( )。

A.该老师运用了直观性教学原则

B.该老师运用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C.该老师运用了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D.该老师运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2.【答案】B。解析:好的老师教导真理强调老师引导学生,学生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核心考点】教育学——教学——教学原则

【难度系数】★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2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