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库吧 > 短美文 > 经典语录 > 佛语经典 >

有哪些佛教经典语录(2)

婕音分享

18.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__,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__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__,必落魔道。

19.知见立知,即无名本。

20.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21.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22.厌离未切终难去,欣爱非深岂易生。铁围山外莲花国,掣断情缰始放行。

23.报君今日是十六,念佛须当戒__欲。__欲断时生死断,便是如来亲眷属。

24.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

25.缘起法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26.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27.毗婆尸佛偈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28.迦叶佛偈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29.尸弃佛偈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30.毗舍浮佛偈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31.迦叶佛偈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32.释迦牟尼佛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33.拘留孙佛偈见身无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34.拘那含牟尼佛偈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35.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

36.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原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37.声在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38.三界轮回__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

39.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40.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41.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42.文殊当知,愚痴众生,不觉不知,寿命短薄,如石火光,如水上泡,如电光出,云何於中不惊不惧,云何於中广贪财利,云何於中耽__嗜酒,云何於中生嫉妒心。如此生死,流浪大海,唯有诸佛菩萨能到彼岸,凡夫众生定当沦没。无常杀鬼来无时节,纵有无量无边金银财宝,情求赎命,无有是处。众生当知,须观此身而生念言,是身如四毒蛇,常为无量诸虫之所唼食,是身臭__,贪欲狱缚,是身可恶,犹如死狗,是身不净,九孔常流,是身如城,罗刹处内,是身不久,当为乌鹊饿狗之所食噉,须舍__身,求菩提心。当观此身,舍命之时,白汗流出,两手横空,楚痛难忍,命根尽时,一日二日至於五日,膨胀青瘀,脓汗流出,父母妻子而不喜见,乃至身骨散在於地,脚骨异处,膞骨胫骨、腰骨肋骨、脊骨顶骨髑髅各各异处,身肉肠胃、肝肾肺脏为诸虫薮,云何於中横生有我,生存之时,金银财宝,钱财库藏,何关我事?

43.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无尽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边福德之利。

44.当知虚空生汝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45.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46.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47.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指南,皆不出于此也。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

48.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少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

49.若信愿坚固,临终一念十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之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50.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佛门句子语录经典

1) 对境心常不起,举足皆是道场。

2) 佛与众生不二,众生自作分张。

3) 法性本来空寂,不为生死所绊。

4) 烦恼即是菩提。

5) 至道本乎一心,心法本乎无住。

6) 迷现量则惑苦纷然,悟真性则空明廓 徹 。 无住心体,灵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该摄内外,能广能深,非有非空,不生不灭,求之不得,弃之不离。

7) 透水月华,虚而可见;无心镜像,照而常空。 虽即心即佛,唯证者方知。然有证有知,则慧日沉没于有地;若无照无悟,则昏云掩蔽于空门。

8) 但一念不生,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知。然迷悟更依真妄相持。若求真去妄,如避影以劳形,若体妄即真,似处阴而影灭。若无心妄照,则万累都捐,若任运寂知,则众圆起。

9) 语默不失玄微,动静岂离法界。

10) 悟寂无寂,真知无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双融之中道。无住无着,莫摄莫收,是非两忘,能所双绝,斯绝亦绝,般若现前。

11) 般若非心外新生,智性乃本来具足。

12) 迷则人随于法,法法万差,而人不同;悟则法随于人,人人一致,而融万境。

13) 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心;处处认真,无一尘而非佛国。

14) 言穷虑绝,何果何因;体本寂寥,孰同孰异。唯忘怀虚朗,消息冲融。

15) 但识自心,恒沙法门,无量妙义,不求而得。

16)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若知无佛复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

17) 妄身临境照影焉,妄身不殊,但欲去影留身,不知身本同虚;身本与影不异,不得一有一无,若欲存一舍一,永与真理相疏,更若爱圣憎凡,生死海里沉浮,烦恼因心故有,无心烦恼何居,不劳分别取相,自然得道须臾。

18) 马祖云:「悟自本性,一悟永悟,不复更迷,如日出时,不合于暗,智慧日出,不与烦恼暗俱,一心境界,妄想即除即是无生。法性本有,有不假修,禅不属坐,坐即有着,若见此理,真正合道,随缘度日,坐起相随,戒行增薰,积于善业,但能如是,何处不通。」

19) 证此(本性)之时,万象俱绝,恒沙妄念,一时顿尽,无边功德应时俱备。

20) 佛法在日用处,行住坐卧处,吃(喝)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所作所为处。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249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