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人生佛家经典语录经典名句(2)
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说一切法。莫离自性。
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lun,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及微尘数佛。
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感悟人生的佛家经典名句3
世间为何多苦恼?佛曰:只因不识自我。
妙谛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问佛∶世间为何有那麽多遗憾?佛说∶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既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
春花秋月夏杜鹃,冬雪寂寂溢清寒。
佛曰: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佛曰: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佛曰:从忘我到无我,那就是禅心的显现了。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佛学经典语)
问佛:为何我的感情总是起起落落?佛说:一切自知,一切心知,月有盈缺,潮有涨落,浮浮沉沉方为太平。
佛曰: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佛说:万物皆无常,有生必有灭;不执著于生灭,心便能寂静不起念,而得到永恒的喜乐人因企求永远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诸多痛苦。
佛曰:刹那便是永恒。古寺月色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亦凉。
佛曰: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轮回自然界万物最灿烂之日,为何就是委地之时?
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怕不能把握怎麽办?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
佛曰:执著如渊,是渐入死亡的沿线佛曰:执著如尘,是徒劳的无功而返佛曰:执著如泪,是滴入心中的破碎,破碎而飞散佛曰:不要再求五百年,入我空门,早已超脱涅磐。
禅者心也,心中有禅,坐亦禅,立亦禅,行亦禅睡亦禅,时时处处莫非禅也。禅也是顿生的,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人顿悟,得禅意。《禅语》
空中,梧桐落叶飘零;眼前,萧瑟秋花凝霜。一位秀才问赵州禅师:“此情此景,如何感悟人生?”赵州禅师淡淡地说:“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有人问大龙智洪禅师:“什么是微妙的禅?”智洪禅师回答:“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
问佛∶如何让人们的心不再感到孤单?佛说∶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多数带著这种残缺度过一生,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失去拥有它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