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望道的观后感,读《修辞学发凡》有感
陈望道的观后感目录
抱歉,由于缺少上下文信息,我无法理解您提到的“陈望道”的是什么内容,无法为您提供观后感。请提供更多信息,以便我更好地为您服务。"观看《真理的味道》,跟着陈望道先生,领悟生活的真谛

你好,我是子语书屋,一个爱书却不懂得阅读的中年油腻大叔!
生活的个中滋味,对于每个人而言,其他人都是观众,所有的演绎都需要自己去导演和行动;有的人一生当中生活的有声有色,演绎着辉煌的人生,站在其他人的角度看待他的一生,他的人生就是耀眼的人生;有的人平平淡淡地走过一生,最终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留下一丝存在过的痕迹。
不管辉煌还是平淡,我们每个人都在追寻“真理的味道”,这个追寻的过程叫做生活,就跟《理想照耀中国》当中,“真理的味道”中所展示的片段一样,我们更多的人,像影片开头当中的那样,寄希望于别人身上,请求别人给予我们帮助,去完成自己的生活,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只有我们把希望投注在自身上面,才能过好自己的生活。
有些时候,争辩和巧言令色在生活当中,是无足轻重的,根本改变不了其本质,只是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喋喋不休当中,忘记了其生活的意义,是需要用实际行动去诠释的。
沉默寡言并不代表就是浑浑噩噩的象征,就跟靳东饰演的陈望道先生那样,很早就已经明白了,想要成就自身,(当然,陈望道先生无疑是伟大的先驱,他站在了民族大义上,出发点已经超过了我们所有人。
)就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去做什么改变,理论方面的东西,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而相互没完没了的争论,也是找不到真理的;只有经过深度的思考,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确立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并付诸行动,才是通往真理的正确之路,陈望道先生是这样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深度思考的前提,不是关起门来闭门造车,而是需要走出去,主动接受新思维的洗礼,只有在接受新思维的同时,不断延伸并拓宽我们的眼界,以及灵魂的视野,才不会把我们自身困在单一、而又狭小的空间无法自拔,只能像江流一样,发出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消极感叹!
当然,我们更多的人,跟影片当中的江流一样,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时,心有余而力不足,面对不公之事的那种无助;找不到改变现状的方法是,只能消极地面对。
在接受新思维洗礼的过程当中,更多的人只是根据片面化的语言枝节,选择性地接受自己喜欢的思维,就觉得已经掌握到了其中的真理,于是就迫不及待地总结出,认为可以达到成功的捷径,最终的结果就是照猫画虎难画骨,困在了自己编织的精神牢笼当,找不到出来的方向。
特别认同陈望道先生的观点:很多的人,只是拥有一片金秋时的桐叶,只认识那片桐叶就觉得已经了解了整棵梧桐树,觉得自己手中的桐叶就是最好的那一片,却不了解这片桐叶的肌理,你想要了解这片桐叶,就得观瞻完整颗梧桐树,才能够从万叶当中,摘取到自认为最好的那片桐叶。
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我们有很多的同行者,为了相同的目标而努力,但我们也是独行者,相同的目标,思考的重点各有不同,扮演的角色也是不一样的,行走的道路同样各具独特性。
陈望道先生是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思维开拓者,他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引领我们的先辈们,并深刻的改变了中华民族受列强凌辱的命运,才使得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得以实现。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同样需要一个思维开拓者,每个人追溯的生活侧重点不一样,选择的结果也就不一样,当心中有了定论的时候,付之行动才能续写属于自己的辉煌。
读《修辞学发凡》有感

杨小英 20汉本二班 2020410095
读了陈望道所著的《修辞学发凡》后,我学到了许多关于修辞方面的知识,了解到了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上下了很多的功夫精力,还有许多先人前辈在修辞学上做了许多精心刻苦的研究,为现代修辞学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我们就是直接的受益者。
因此,读了陈望道先生所著的《修辞学发凡》让我真的觉得受益匪浅。
凡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大都知道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是修辞学当中的经典著作,尤其是里面关于修辞方面的知识,对于我们师范生来说,是有必有去读一读的。
这也是作为一名老师所具备的基本素养。
在“修辞学发凡”中,陈望道提出了修辞的两大分野,分别为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书中作了详细的介绍,这也是我们学习修辞的手法所要着重掌握的内容。
在消极修辞方面,般都是要让自已想表达的内容表达得非常明白,让别人没有丝毫的误解,这种消极的修辞特点是比较抽象和概念化的。
如“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达得简单明了。
而在积极修辞方面, 它的表达更加侧重于形象生动,善于用各种艺术修辞的手法表达事物,这种积极修辞显得具体的,可感的。
如“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显得形象生动。
可见两大修辞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语境中,在我们现在,更多的人使用的是积极修辞,在理解文字意思中感受,体会其中的意境,言外之意,艺术感染力,积极修辞使我们对于文章的思想内容更加深层体会和挖掘,而且从中读者也会越读越有味,对作品产生更加深厚的兴趣,如同品尝一杯香而浓的茶,需要慢慢品味出其中的奥妙。
古今中外,每个诗人或者作家,他们的创作风格皆不相,各有风格特色,这主要是他们的文体或修辞不同所致。
在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中有着详实的介绍,文体有八种分类,如简约、繁丰、刚健、柔婉、平淡、绚烂、谨严、疏放是其中分类的一种,对于文学文格的形态,陈望道先生提出了文学风格的四对八体模式,有简约与繁丰、刚健月柔婉、平淡与绚烂、谨严与疏放。
这说明文学辞体的类型特点是多样性的,就好像现在近几年流行的穿越小说、写新实小说、科幻小说、失峰小说,不同的小说类型,他们的辞体也不相同。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在结语中给我们列举了修辞学的发展脉络,不同时期所呈现的现象,有萌芽时期、有混淆时期、有竞争时期。
文学是很艰难的事,只有不断推陈翻新,才会逐渐完美,前辈在每个时期都是不断完善修辞学,从中我们在许多地方看到了前人的为修辞学作的贡献。
在修辞的解说中,我觉得不光光是讲修辞相关的定义,同时也要多举一些例子,这样更便于理解与学习,我们在学修辞的过程中也可以记一些例子,学习修辞的话会理解更深刻一些。
从这本书里我也学习到了很多知识,也完善了很多我以前没有掌握的知识,其实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对于这些修辞知识的掌握是最基础的,也是很重要的。
我将继续巩固关于修辞学方面的知识,以后能更好地传授给学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