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遗址观后感,庄子祠380字作文小学三年级
民国遗址观后感目录
急需一份关于参观武汉某近代历史遗迹(随便哪里)的观后感。字数约800字。谢谢了!
。
民国遗址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历史遗迹,它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时期的发展和变迁。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了解到许多先贤们的事迹和贡献。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珍贵的精神财富。
。
民国遗址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独具特色,充满了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息。无论是建筑的格局、色彩、雕刻还是装饰的图案、花纹,都充满了丰富的民族特色和历史内涵。这些建筑不仅是一种物质形态的存在,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
。
此外,民国遗址还承载着一段历史记忆。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民的苦难经历。通过了解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也可以更好地珍惜和继承我们的文化遗产。
。
总之,民国遗址是一座文化宝库,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文明的精华。走近这些历史遗迹,领略其中的文化内涵,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更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发掘自己的文化根源。"。
急需一份关于参观武汉某近代历史遗迹(随便哪里)的观后感。字数约800字。谢谢了!

参观武汉洪楼观后感
确定要参观洪楼,再经过一星期的准备后,我们大家便整装待发了。
由于城市道路的整修,红楼的位置变得有点特殊。
在走到红楼入口时,最先扑入人眼眸的就是孙中山先生的铜像了。
静静的伫立在整个红楼的外围广场上,它所创造出来的氛围,与周围流动而又喧嚣的车流、人流形成了强烈而又鲜明的对比!据馆务人员介绍说,这座孙中山先生的铜像是中国最早的一座,是1931年树立起来的。
本来以为革命伟人的铜像应该是高高耸立、傲视一切的,但是这座孙中山铜像却有些出人意料,显得比较矮。
那铜座上也同样不高的伟人身躯似乎比真人都还小了一圈。
可即使是这样,整座铜像却更让人感觉到孙中山先生作为一代革命领导人,那纵观一切,洞察一切的气势。
进入楼内,我们幸运的拥有了一位熟知这段历史的同志为我们一一解说这里相关历史纪念文物的一切。
首先,我们进入了一楼的大厅。
在大厅的靠前端,模型演绎厅便给我们展示出了整个红楼的布局和用景。
模型后面的会议室大厅,便是当时黎元洪都督被革命军人任命就职的地方。
十八星旗依然还悬挂在大厅前沿的墙上,切实的昭示着当时整个革命军人的理念和追求。
整齐安放的座椅板凳,完美的诠释出了革命军人的决心和纪律。
时光,在解说人员的“实况转录”以及我们现场的真实体验中,开始倒流,我们这些生活在新时代下的儿女似乎此刻也正出席着这场为着全民族利益而举行的盛会!
一楼旁侧的相关会议室、警卫室,传达室等格局的布置和走线,也让人感受到了当时此楼内的忙碌和井井有条。
跟随着解说员同志的脚步和声音,我们各自在在自己的头脑中复活当时的情景。
这让对整个近代史不能灵活记忆的我们,在短时间内吸收到了大量的知识。
随之,我们上了二楼。
解说员同志首先带我们参观的便是当时软禁黎元洪都督的地方。
这间居室,整个的布局,十分简洁,所以器物一望即全,但是那虽少却非常珍贵的桌椅家具们却显示出了革命军人对这位前清朝臣的尊中和重视。
似乎在这样幽静的环境下思考,要改变自己的处境不是那么的难!
上上下下的饶了一圈之后,可以发现:在这里,每一间的议室,差不多都与近代历史上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或者是某位革命人物紧密相连。
随着解说员的脚步,把整个红楼内外参观完后,差不多我们也认识了当时大约一半的革命党人,也差不多“参与”了那个时候全部的重要历史事件。
这时,整个红楼在我们心中也由原来的陌生和敬畏转化到现在的熟悉和坦然!
站在出口回望,我们似乎明白了“民国之门”的艰辛和执着
庄子祠380字作文小学三年级

周六,我们和老师去庄子祠游览,我们高兴极了,一蹦三尺高。
刚到庄子祠,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庄子的塑像,庄子好像正在看书呢!我们刚进大门就看到了一个大金鱼池,里面的金鱼有白色的、黑白相间的、还有金黄的......
有些人撒了些面包片在水里,鱼儿迅速的游过来抢食物。
我们看着这些可爱的鱼,有人说:“这条鱼很美丽!”“那条鱼也很美丽。
”大家七嘴八舌的议论着,我们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接着我们又看到了一棵高大的许愿树,上面挂着许多人的愿望。
接下来我们走过了竹林,来到了小山坡。
我们在上面打打闹闹。
有的人在玩神奇宝贝卡,有的在玩石头、剪子、布,还有的在玩孔雀开花......我在上面爬“山”呢!高兴极了。
该回家了,我们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庄子祠。
武汉市革命遗址观后感,1200字 急急急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来临之际,武昌首义广场的建设与起义门的修复等已成为海内外关注的焦点。
武昌起义并不是辛亥年间的第一次起义,广州早在半年前就发生了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中也发生了成都起义,为何独以武昌起义被尊为“辛亥首义”?这也成为海内外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话题。
“‘辛亥首义’是首次举义成功的意思,经过武昌新军暴动的沉重打击,沿袭268年的清王朝及两千余年的专制帝制之倾覆成为定局。
”历史学家、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冯天瑜教授对此一语以概之。
1954年就开始致力于辛亥革命研究的著名历史学家、华中师范大学85岁的章开沅教授说,广州起义失败了,武昌首义却坚持下来,是因为武汉九省通衢,影响很快遍及全国。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湖北和武汉的革命党人都是实干家,不管是宣传工作还是组织工作都扎扎实实,把很多清军都争取过来,学堂里面革命的人更多。
冯天瑜说,“武汉首义”的正式提法,较早见于孙中山1912年1月1日发布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其中明确称:“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
” “本来,武昌新军起义并非清末首次发生的反清武装暴动,孙中山先生称之为‘首义’,别有深意。
”冯天瑜说,自1895年10月孙中山率郑士良、陆皓东等举行第一次广州起义以来,兴中会、光复会及后来的同盟会于十余年间发动十多次反清武装暴动,然而,历次武装暴动,悲歌慷慨,星星之火皆被清方迅速扑灭下去,此所谓“屡起屡踬”。
他说,相形之下,辛亥秋季的武昌起义则顿成灭亡清廷的燎原之势。
他说,武汉拥有近代工商业、近代文教、近代交通、近代传媒和近代军队汇合成的近代文明基础,革命党人不仅与城市各阶层联系广泛,更是实行“抬营主义”,争取了成建制的新军,在湖北新军中建立完整的组织系统,使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远非此前多次反清暴动所可比拟。
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武汉市社会科学院皮明庥研究员说,爆发于1911年10月10日晚的武昌起义,虽然晚于广州的黄花岗起义和成都起义,但经过竟夜血战,攻克了湖广总督署,光复了武昌全城,并于11日成立了中华民国鄂军都督府。
此后,以都督黎元洪名义通告全国各省,号召共举义旗,得到响应。
各省纷纷宣布独立,脱离清廷,清朝统治土崩瓦解,不久即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成立了远东第一个共和政权。
据史料记载,10月10日晚一夜激战,起义军便夺取中心城市——湖广会城武昌;11日在湖北省咨议局宣布成立中华民国鄂军都督府,首次在中国建立起比较完备的、行使职能的共和政权;11月初公布宋教仁草拟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草案》,将共和宪政纲领昭示天下。
10月18日至11月27日,起义军在汉口(时称夏口)、汉阳与南下的北洋清军主力鏖战。
持续四十天的“阳夏之役”,为湖南、陕西、山西、江西、江苏、广东等省纷纷“易帜独立”争取到时间。
清朝政权终于土崩瓦解,1912年2月,清帝退位,东方大国第一次实现了从专制帝制向民主共和的历史转型。
广州起义和成都起义均发生在1911年,都对辛亥革命有重大影响。
皮明庥说,广州黄花岗起义虽由孙中山、黄兴亲自领导,起义军与敌军生死搏斗,前仆后继,义薄云天,全国震动,无疑对武昌起义的爆发产生了影响,但这次也发生在辛亥年的起义毕竟以失败告终了。
“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
”冯天瑜说,“无论是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来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
“作为辛亥革命首义之区,武汉每十年举办一次相关学术研讨会,已成为世界公认辛亥革命研究中心。
”章开沅介绍说,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皇权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其影响不仅在国内极为深远,而且在亚、非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也有程度不等的传播。
因此,辛亥革命史研究,最近50年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国际性的重要史学分支之一。
今年85岁的章开沅,早年就读于金陵大学历史系,曾任华中师大校长,现任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名誉所长、池田大作研究所名誉所长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任,在辛亥革命史等研究领域有开创性的学术贡献,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他说,过去武汉人总是强调纪念“第一枪”,他认为最要纪念的是“第一步”:伟大的中国、伟大的中华民族走向民主共和的第一步,第一个临时宪法在武昌红楼产生,这才是武汉最大的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