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洪英雄优秀事迹(10篇)(2)
三、紧急抢险,科学调度到位。
为获得第一手雨情、水情,我及时与镇里联系获得宁德市水利信息网和省市气象局网站的相关信息,密切关注雨情和霍童溪面的水位情况,综合分析后,及时下达转移命令;提前通知下游群众做好泄洪准备,转移人员和财产,手摇报警人员在岗在位,及时报警。
四、明确分工,责任落实到位。
灾情发生后,我启动了片区防洪预案:一是周密部署,落实责任。按镇里通知和上级领导的重要指示精神,我根据汛情实际,适时召开4次防汛抗洪工作会议,研究部署防汛抗洪工作,全面落实防汛安全责任,实行包片包村包干责任制。二是驻村包干,加强指导。在防汛过程中,我要求各驻村干部立即组织干部群众防汛抗洪,加强对危险地带的安全巡查,同时指导群众做好灾后重建生产自救工作。三是强化值班,在岗在位。村全体值班人员24小时坚守岗位,保证上传下达的渠道畅通,保证整个防汛救灾网络正常运行。
此次灾情虽然非常严重,但我片区干部群众在区委、区府的指导下,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我的实时指挥下,全片区上下众志成城,抗洪救灾,没有发生一例人员伤亡,最大限度减少群众的财产损失,并使群众及时恢复了生产,取得了抗洪工作的阶段性胜利。
抗洪英雄优秀事迹篇7
“对不起,爸爸没能遵守承诺;因为守护好新镇的父老乡亲平安是我的责任!”
7月21日晚,暴雨如注,短短几个小时河水水位迅速上涨,位于卫河河畔的豫北名镇浚县新镇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浚县公安局新镇派出所所长李振鹏接到暴雨预警后,迅速带领全所民警、辅警开展抗洪抢险工作。
鹤壁市境内遭遇连续强降雨,浚县新镇镇境内的共产主义渠和卫河水位猛涨,加上上游河流分洪泄洪,泄洪区几十个村庄的群众亟待转移。李振鹏闻汛而动,向全所民警、辅警发出号召:“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急难险重面前,人民警察责无旁贷!当务之急就是把群众一个不少地转移到安全地带。”
“奶奶,请放心,只要人在,家就在,咱要相信党和政府,您在这里安心住下,缺什么我给您置办。”
在该镇新北学校的安置点,李振鹏紧握着一位老人发抖的双手,安抚好老人的情绪后,继续投入到群众的转移安置工作中。一个昼夜未眠未休,截至7月22日凌晨,新镇镇辖区内14个村庄2000余名群众全部被安全转移。
大雨一波未停一波又起,受强降雨的影响,7月22日晚,卫河彭村段突发决堤,河堤口头宽度达到40米,情况十分危急。“走!我们动作麻利点,去河堤两边把警戒线拉起来。”带着两名民警,李振鹏一行人迅速出发赶往卫河彭村段决堤口。刚刚靠近河堤,见到不少群众在围观,李振鹏见状赶紧带着其他民警上前劝离。“洪水期间,不要往河边凑,一不小心掉下去就有生命危险!快点回去……”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李振鹏一遍又一遍地劝离围观群众,他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对群众一遍一遍地解释、提醒,包括李振鹏在内的百余名民警经过70多个小时的艰苦鏖战,维护了新镇卫河大桥交通顺畅,使救灾抢险物资快速有序地进入抢险堤段,在强有力的保障下,决口于7月26日凌晨2时终于成功合龙。
完成任务后,李振鹏根本顾不上休息,又配合党委政府第二次有序转移了20多个村的群众。
因为镇里停水停电,李振鹏已经4天4夜没有联系到家人了,4天前,小儿子给他视频通话问:“爸爸,我好想你,你什么时候回来呀?你不是说带我去北京看毛爷爷吗?”他只能愧疚地对孩子说:“对不起,爸爸没能遵守承诺;因为守护好新镇的父老乡亲平安是我的责任!”
抗洪英雄优秀事迹篇8
在此次抗洪抢险救灾中,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不等不靠,自立自强,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生动展现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风采。她就是桂畈村党总支!他们就是桂畈村的'英雄党员!
2016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长江流域普降大到暴雨,一场无情的洪水袭卷了长江流域,各大河流、水库高水位运行,低洼地带内涝严重,部分圩口漫破,大片田地被淹,农民被迫搬迁。面对突如其来的灾情,桂畈村党总支率领党员先锋队冲锋在一线,同时号召辖区群众团结一致,坚守一线,为赢得抗洪抢险的胜利提供了坚强保障。
一、桂畈村简介
贵池区涓桥镇桂畈村位于池州市西郊,距市区约8公里,南接318国道,北邻秋浦河,辖25个村民组,1026户,3566人,其中党员126人。拥有国土面积2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888亩,山场面积12757亩,水面1800亩,是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和全省“千村百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目前全境已纳入池州市杏花村文化旅游区规划范围内,省级谷潭农业科技示范园和涓桥工业集中区座落在桂畈村境内。
至2015年,以平源木业、金正建材、半湖山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30余家企业落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十余家,年实现利税400余万元。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逾亿元,实现利税600余万元,村集体收入2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万元以上。
二、抗洪抢险先进事迹
1、周密部署,赢得先机。桂畈村地处半圩区地带,防汛面广,涉及两个数千亩圩口,一条长达4公里的排洪沟渠,一座小二型水库以及十余个小圩口和上百口山塘,在这场与天灾的搏斗中,桂畈村党总支、村委会始终把维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当作最高准则,把抗洪救灾工作当作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汛期到来之前,桂畈村就成立了《防汛抢险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制定了《防汛工作预案》。汛情发生伊始,桂畈村防汛工作领导小组就紧急召开会议,传达通报了水情、雨情,安排布置防汛各项工作,全面启动桂畈村防汛应急预案二级响应,备置防浪布1000米,编织带5000条,木桩200根,铁丝100公斤,碎石20余吨,备用土100立方米及锤、钳、锹、铲、雨衣、电筒等各类工具。
随着灾情的日益严峻,秋浦河谷潭圩段水位迅速接近17点,超警戒水位2.3米,水情就是命令,村防汛工作领导小组把办公室迁至防洪堤坝上,镇、村领导干部全部到抗洪一线指挥防汛,其他同志一律在单位待命,随时准备上堤。村防汛工作领导小组坚持24小时带班值班制和重大信息及时通报制。成员间每人做了细致的分工,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主要领导亲临一线指挥,坚持24小时不间断拉网式巡堤查险,做到责任到岗,任务到人,对于险情,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2、坚守一线,对抗洪灾。7月3日晚,由于连日来的的强降雨,由上游石台县突发的洪峰导致秋浦河水位猛涨。村领导闻讯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紧急召集300余人,连夜实施紧急抢险,经过4个小时的努力奋战,共装填土包2000余包,加固薄弱处堤坝300余米,由于谷潭大堤最低处高度仅为17点,当晚水位就突破了最高值,若不是处理的及时,后果不堪设想。由于抢险及时处理得当,有效抵抗了来袭的洪峰,保证了大堤和谷潭湖内数千亩鱼塘以及上百户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挽回了经济损失逾亿元。
7月4日凌晨,秋浦河水位达到17.2米,超保证水位0.2米,创造了谷潭湖防段超保证水位不漫坝、不破坝的历史新纪录。
大汛当前,党员干部始终站在抗洪一线的最前沿,从7月3日至今已经在大堤上坚守了16个昼夜。村主任李宽宝同志带病上堤,轻伤不下火线,24小时坚守在大坝上。村党总支书记徐长生更是强忍着胆囊结石的疼痛,带头扛土袋,和广大群众一起穿梭在大堤上,直到身体再也扛不住了,于7月18日住进了医院接受胆囊切除手术。在广大党员干部在鼓舞带动下,群众的抗洪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在护堤大军中,有年逾七十的老者,有数十名妇女同志,还有许多自发赶来的群众。
3、灾后重建,不等不靠。在做好防汛工作的同时,桂畈村十分重视救灾工作。村办公室每天都要下村查访灾情,做到灾情每天一上报,保持信息畅通无阻。受严重内涝的影响,桂畈村受灾人口已达3000多人,受灾面积达到5000余亩,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余万元。针对此情况,村防汛领导小组紧急启动救灾应急预案,及时对圩内和地质灾害点等危险区域群众发出撤离警报,引导转移受灾群众100余人,密切关注受灾群众的生活,保证群众有房住、有饭吃、有水喝、有病能医。为灾民配备了必要的生活用品,做好灾民的思想稳定工作,动员群众开展生产自救,确保灾区社会治安稳定。由于救灾工作安排的细致,采取的措施得当,灾民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群众的情绪平稳,灾区社会治安稳定。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准备灾后生产自救工作,洪水退去即组织进行农作物补种,尽量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抗洪英雄优秀事迹篇9
简旺生,郎溪县建平镇钟西村党总支书记、主任,这位书记、主任“一肩挑”的汉子,将责任与担当牢牢地扛在肩上,在防洪抢险最前沿,带领群众冲锋陷阵,打响了“家乡保卫战”。
以雨为令 奋战一线
钟西村歌场圩位于钟小河北岸,圩内面积4000多亩,埂头窄,埂身单薄,1999年洪灾修复后尚未经过大水考验。6月19日夜突降暴雨,简旺生被窗外的雷雨声吵醒,打年轻就有充足防汛经验的他,天蒙蒙亮就赶紧起床,组织100多名人员上埂巡查,并划分2个重要埂段,交由两个村民组负责,紧急调配桩木、土、砂石、彩条布等防汛器材物资,做好防汛应急准备。
6月24日上午9点30分,歌场圩钟小河外河段出现险情,简旺生立即组织抢险队员和一台挖掘机,进行打桩抢险。他带领3名队员在水中坚持了一个小时,协助挖掘机打完了10多根木桩。由于外河塌方,水深且急,需要大量泥土,他先后调来一台挖掘机、五台拖拉机,加紧施工、加固大堤,一直忙到下午5点多才完成除险。此后十天里,简旺生就带领突击队奋战在歌场圩,危险发现一处,就及时化解一处,共计化解十几处险情。
身先士卒 死生考验
6月21日下午1点多,简旺生和60多岁的老党员傅泽元在歌场圩巡埂,突然看见埂下的泄洪沟涵闸在渗水,而且水流越来越大,圩埂有随时垮塌的迹象,一旦垮塌,3000多亩农田就直接被淹没,给整个钟西村4000多百姓带来的损失简直不敢估量。险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这样的情景容不得多想,简旺生不顾劝阻,捡起旁边的旧水泥板和彩条布,纵身一跃,跳进近2米深的冰冷河水里,抓紧抢险。老党员傅泽元被简旺生的举止感动,也一同跳入水中,两人协助完成堵塞涵闸口的任务。他们在水里奋斗了整整1个多小时,冒着生命危险,成功将涵闸堵住。随后赶到的抢险突击队,开来1台挖机,在闸口的水泥板上铺上薄膜,用泥土全部覆盖,最终确保泄洪沟涵闸安全。
汛情不减 何以为家
为了保障钟西村两座排灌站正常运行,简旺生利用排涝相关专业能力,坚持在排灌站夜间值守。每隔3小时,便出门观察水情和险情,近20天没有回过家。3台机器汛前虽已经过精密检修,但持续工作导致王村圩一台机器出现故障,简旺生及时发现并连夜联系水利专家,进行彻夜抢修,因处理及时,村里无一处内涝。连日暴雨,水位居高不下,随时都有破圩危险,正忙着转移群众的简旺生接到妻子电话,要求回家帮忙搬家。简旺生为了能多转移一些群众,毅然挂断电话,直到将所有群众安全转移后,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搬运家电。在家里一楼进水后,简旺生为了不占用安置点床位资源,安排妻子和70岁的老父亲在家里二楼就地进行安置。
上善若水 厚爱无言
大雨不停歇,险情越来越严峻。出于安全考虑,简旺生提前带领村“两委”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告知转移,通过发动村民投亲靠友和安置点安置的方式,安全转移1000多人。7月3日凌晨,因开发区水库泄洪,水位居高不下的歌场圩出现漫堤,眼见死守十几天的圩埂即将沦陷,简旺生强忍心酸,对住在圩堤上暂无危险的60人也全部实现安全转移,并安排两名村妇女干部在敬老院做好后勤工作。
由于防范工作做得到位,钟西村虽有4座房屋倒塌,但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破圩后,简旺生带领村“两委”干部实地查看受灾农田,及时统计上报灾情,检查房屋受损情况,避免有老百姓回流居住。在得知三岔村汛情严峻后,简旺生第一时间组织20人的打桩队和一台挖掘机,奔赴三岔村积极开展支援,进行装木和清脏。之后,连续三次带领5人打桩,将500多根桩木牢牢定在三岔大堤上。考虑到村里严重的受灾情况,简旺生又利用微信朋友圈,号召钟西村走出去的名企业家积极筹资捐款,协助村民做好灾后自建工作。
灾难面前,简旺生同志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冲锋在前,身先士卒,他这种不怕苦、不怕累、不顾个人安危,舍小家为大家的行动,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赞誉,谱写了一首新时期村党组织书记抗洪救灾的壮丽乐章!
抗洪英雄优秀事迹篇10
在特大自然灾害面前,李霞不惧危险,忠于职守,忘我工作,展示了优秀共产党员的高尚风采。她单薄瘦弱,却不知疲倦,她满身疲惫,却坚毅果敢。如今,洪水已经过去,人们的生活又恢复了平静,回忆起“7·21”特大自然灾害中的经历,她说得最多的是两个字——职责。
7月21日晚,夜黑如墨,大雨如注。宋庄镇人民政府会议室灯火通明,在接到特大暴雨可能带来强降雨的预警信号后,李霞第一时间召集全镇47个行政村的支部书记以及村委会主任,在镇政府会议室主持召开了抗洪抢险工作紧急部署会,迅速成立抗洪抢险指挥部,立即启动防汛抗洪应急预案,并要求有关部门密切留意暴雨动态,及早掌握灾害信息。应对61年未遇的特大暴雨,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此时的宋庄镇严阵以待。
深夜,宋庄镇遭受特大暴雨袭击,降雨量达180毫米,204间房屋损毁严重,濒临倒塌,3300多亩粮田被淹。应对突如其来的灾害,李霞科学调度,沉着应对,指挥班子成员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抗击特大暴雨带来的重大灾害,安全转移群众207人,创造了在“7·21”特大自然灾害中无一人员伤亡的奇迹,确保了受灾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把损失降到了最低。
为打赢抢险救灾这场硬仗,李霞彻夜未眠,在视频会议室的她表情凝重,在她面前的会议桌上摆放着几样东西:退烧药、咽炎片以及一叠厚厚的应急抢险预案。其实,早在暴雨来临的前几天,她就因为冒雨实地踏勘防汛设施安置状况而感冒发烧了。此时的她,手中的电话一向响个不停,既有救灾前线源源不断的灾情汇报,也有受灾群众心急如焚的求助电话。应对复杂的局面,李霞沉着冷静,一方面安抚受灾群众,另一方面多方整合资源,除动员本镇机关单位、镇村干部支援重灾区外,用心争取区直单位安排人力、物力加入抢险救灾行动,并协调人民解放军及武警部队、公安系统派出200多人次深入到汛情最严重的地方,解救被洪水围困的群众。
在做好前线救灾的同时,李霞还不忘争取各方支持,以确保救灾工作平衡推进。她会同公安部门组织警力维持好全镇的社会秩序;协调电信、供电部门组织人力保障灾区通讯畅通和电力供应;协助交通公路部门组织人力、物力抢修公路,确保应急抢险物资安全运抵灾区群众手中。在她的带领下,宋庄镇抢险救灾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灾民得到妥善安置,所需生活物资发放到位,各受灾村电力、通讯、交通全面恢复,生活用水正常,全镇社会治安稳定,灾后复产、重建家园工作有序推进。
灾难能够将人打倒,也能够激发出人的昂扬斗志和无穷的战斗力。在抗洪抢险的斗争中,李霞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她只是把所做的事情都看成是自己分内的职责,从履行职责中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力量,并把这种力量传递到了每一个和她并肩作战的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