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见解的名人事迹(2)
在某个夜晚,天气异常寒冷,鲁迅一读书就读到半夜。他为了忍耐寒冷,在嘴里放了一个辣椒,直到辣得自己满头大汗,这样,自己体内就会有一些热量。他就用这种办法驱赶寒冷。有时,鲁迅竟读书读得废寝忘食。
少年鲁迅,是我学习的榜样!在世界上,许多人都成了家喻户晓的杰出人物。大家都很向往他们,很崇拜他们,他们创造出了许多奇迹,也开辟了许多科学道路。他们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每个名人都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从小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某些人看来,他们只是轻而易举地得来“名人”这个称号。可是,他们都是通过发奋读书、刻苦学习,才取得了成就。
鲁迅就是通过发奋读书,最终才成为了我国的文学家。对,我也要学习他这种学习态度,他在那么恶劣的环境都能如饥似渴地读书,现在,祖国给我们提供了这么优越的条件,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好好读书。
鲁迅先生的书伴着我懵懂的少年时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跟随先生去嬉戏,体验一下冬日捕鸟的乐趣,再和小伙伴们一齐到鲁镇去观看那精彩的“社戏”,尝尝那香喷喷的罗汉豆,一齐感受那纯真无邪的童年趣事,一同分享那段美丽的童年时光。
这就是我最崇拜的名人——鲁迅。
独特见解的名人事迹4
诺贝尔文学奖是1901年设立的,至今已有113人获得了这份荣誉。莫言于2012年成为首个获得此奖的中国人。
莫言现在已经59岁了,他原名叫管漠业,从小就迷恋读书,他对书的痴迷程度,用一般词是形容不了的。他很小就会用新华字典查生字,读小说,常常为了读书而忘记放羊。有一次他正在看书,头碰到了一个马蜂窝,几十只马蜂蜇伤了他的脸,眼睛肿得只能睁开一条缝了,还坚持阅读。为了找书看,莫言曾经帮人推磨换书来读,我觉得莫言这种如饥似渴的读书方式和不怕苦的精神让人钦佩。
莫言读书非常有特点,他读书入情入境,凡是他读过的书,书中的人名全能记住。像欧阳山的《三家巷》,他读这本书的时候只有六七岁,但正是他用心地读,认真地读,才会小小年纪便为少女区桃殉亡之处而伤感落泪。这种好的读书习惯也在我读书的道路上不断提醒着我。
值得一提的是,莫言会“用耳朵去阅读”,所谓“用耳朵去阅读”其实是指听书听故事。莫言从小就练就了把看了的小说、电影、听了的故事、趣事,向别人复述的本领,有时候忘记了一些地方,他就编一些进去,让故事更生动,自己就成为了编故事的人。他读的书越多,转述越多,编的也就越来越好,越来越多,达到了一种“读书破万卷,开口如有神”的效果。我想这也是为他以后写文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吧!我也喜欢像莫言那样,把看过的书和电影复述给爸妈听,是不是也可以训练出“开口如有神”的境界?
莫言从79年开始写作,投稿,连续四年,都被退稿,可是他毫不气馁,继续坚持写作,终于在1985年成功发表文章,从此,他走上了成功的道路。
莫言这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如果没有经历过坎坷,没有品尝过人生的酸甜苦辣,是写不出那么感人的故事的;如果没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吃苦耐劳的精神,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是不可能写出那么具有风格的作品。他的人生给了我极大的的启示: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在恶劣的环境,只要努力,坚持读书,把握机遇,总有一片属于你的蓝天!
独特见解的名人事迹5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涌现出一个个人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他们都曾为我们的民族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众多的历史人物中,我最喜欢的是汉代的太史公司马迁。
司马迁,字字长。生活在西汉景帝、武帝时期。他从小就聪慧过人,加之出生在世代为官的家庭里,自小就受到文学的熏陶,为以后写出鸿篇巨著奠定了基础。
青年时期的司马迁,曾经离开家乡到各地游历。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大半个中国,一路上的见闻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游历回来的他原本很高兴,可不幸的是他的父亲生病了,生命危在旦夕,父亲临终前的遗愿成了司马迁毕生的努力和追求。
为了能尽快完成父亲的遗愿,他天天埋头写作,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就在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史记》的写作时,飞来的横祸改变了他的命运。“李陵事件”的几句耿直之言尽成了他最痛苦的记忆,并受尽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摧残。在多少个日日夜夜,绝望充斥着他的生活,伤心欲绝的他甚至有过一死了之的念头,可一想到父亲的遗愿,他潸然泪下,怎能带着遗憾去见九泉之下的父亲呢?就这样他凭借着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炼狱般艰难地写出了令世人惊叹的千古绝唱《史记》。人生的苦难成就了他辉煌的人生。此生已无怨无悔。
虽然司马迁生活的时代已离我们极其久远,但他人生的印记却还是那样地清晰可见,尤其是他那在绝境中顽强奋斗的精神早已穿越了时光的隧道,成为人们在逆境中的指路明灯。永远为后人所传颂。
斯人已逝,但他永远活在我的心中,不曾离开过。相信他的精神将会伴随我直到永远。
独特见解的名人事迹相关文章:
★ 历史著名人物事迹
★ 外交名人先进事迹
★ 名人先锋事迹大全
★ 老舍名人事迹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