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作家莫言的先进事迹9篇(2)
2017年11月,莫言获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3]2018年10月13日—10月21日,莫言的首度书法个展《笔墨生活——莫言墨迹展》在北京博物馆展览,近百幅书法作品展示莫言在日常生活中的书写实践。
2019年4月,小说《等待摩西》获得第15届十月文学奖短篇小说奖[15];6月12日,英国牛津大学摄政公园学院授予莫言荣誉院士称号,并宣布成立以莫言命名的国际写作中心;[16]11月,与王振一起创刊《两块砖墨讯》,首期发表古体长诗《东瀛长歌行》;12月,小说《等待摩西》获第六届汪曾祺文学奖;同年,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被英国牛津大学摄政公园学院授予荣誉院士称号,学院同时宣布成立以莫言命名的国际写作中心;被秘鲁天主教大学、迭戈·波塔莱斯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2020年2月,长诗《饺子歌》在《北京文学》第二期发表,引发热议;3月,《人民文学》发表长篇古体诗《鲸海红叶歌》;7月31日,中短篇小说集《晚熟的人》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作品融入对于时代新生问题的观察与思考,引起热烈反响;11月,长诗《饺子歌》获得第五届中国长诗奖特别奖;12月18日,入选2020中国品牌人物500强,排名51。
2021年4月14日,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6月,《一斗阁笔记》获第十二届《上海文学》奖特别奖。
中国著名作家莫言的先进事迹篇5
他小学都没有毕业,在家乡人缘奇差,却斩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当代文学大湿。
莫言,原名管谟业,家乡是山东省高密县河涯乡平安庄,现在已经改为高密市东北乡文化发展区大栏平安村。从偏僻的东北乡到旅游业发达的文化区,其产业主要为传统农业由现代旅游拉升,莫言功不可没。
莫言小学没有毕业,就在老家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为了能获得一份较好的工作,莫言曾经两次伪造学历。当时的经济条件不比现在,电子厂到处招工,返费一万多有时还找不到人,也没有那么多的工地可以去搬砖。
莫言为了进棉花厂做临时工,将学历填成初一。即便是不起眼的初一学历,还被人揭发,这让莫言很难堪。
第二次是他参军时,想起上次学历造假风波,一气之下,将学历伪造成了高一。这一下,部队领导还真给蒙过去了,认为他的确是高一。
虽然莫言学历两次造假,不过他真实的学力却对得起高一的学历。毕竟他从小就喜欢看书。
他出身农村,家里没什么书,他都是向别人借书读。有的人甚至刁难他,要他推十圈磨才准看一页书。为了能有书读,这样苛刻的条件,莫言咬牙答应了。
当时莫言的家庭条件比较差,人长得也比较丑,所以很多村民嘲笑他讨不到老婆。
那时莫言有两大梦想,一个是吃上肉馅饺子,二是娶同村石匠的女儿。石匠的女儿浓眉大眼,丰乳肥臀,是莫言理想的妻子人选。可惜莫言当时娶不起,后来,他在棉花厂认识了一个女工,觉得挺适合自己的,可是莫言觉得自己配不上人家,不敢提。
这时征兵的机会来了,莫言想,要是在部队里能混个志愿兵,兴许就可以去提亲了。于是他兴冲冲地去报名,不过他没有机会,因为他家庭成分不好。没办法,他只好拜托同学帮忙,这才过关。
那时农村,只要有谁当兵,全村都会敲锣打鼓地欢送。唯独莫言走时,没有村民送他。大家认为他靠关系才当的兵,很看不起他。
当时,莫言是灰溜溜地走的。
没有学历,没有人缘,莫言没有气馁,他一直坚持学习。
不得不说,他读书很有天分,他那时读书看得快,记得牢,特别是在部队做图书管理员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史哲名著,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功底。
在他成名后,他的表妹竟然还拿他过去的糗事来要挟,要敲诈他。
莫言说,他是高密人民的儿子。
高密乡,本来是穷乡僻壤,名不经传,是莫言让高密走向世界。
高密哺育了莫言,莫言反哺了高密。
莫言赋予高密更多的文化内涵,使得高密能够和沈从文的边城一样,成为带有文学地域色彩的名城[renwugushi.com]。
莫言的作品是有争议的,但是他作为寻根文学的代表是当之无愧的。
从小学都没毕业,成长为文学大师,他的人生也是相当励志的。
中国著名作家莫言的先进事迹篇6
幸运入伍
刚刚成年的莫言已经因为童年的劳动把自己练就成了男子汉,入伍体检工作很顺利,这时候读书不能成为脱离农村的唯一出路,那么就只能穿上军装保家卫国。上进的人到任何地方都受人欢迎,上帝更是垂青勤劳的人。
在部队里莫言像在农场一样上进,比那些富家子弟总是多干一些,有什么活还积极抢着干,这样的优秀品质很快赢得领导的赏识,看莫言喜欢写写画画,于是一份来自军队图书管理员的差事就交给了他。
70年代末,教育事业百废待兴,大家普遍又重视起文化事业的发展,兴起了一股学习知识的热潮,扫除文盲大行动,以此用来弥补过去十年的损失。莫言来到图书馆,面对这么多的书籍,曾经的“四旧”、“孔庙”被隐藏的历史等等都回来了。如饥似渴的莫言一头扎进书堆里。
幸运的莫言在担任图书管理员的四年里,一口气读了1000多册书。除了他最为喜爱的文学书籍,还有哲学著作,历史类文献等等,莫言都有涉及,其中范围较广的欧洲哲学著作,包括黑格尔、马克思等等。就像唐代诗人杜甫说的那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饱读诗书的莫言心里也痒痒的,准备也写一些试试。
中国著名作家莫言的先进事迹篇7
提起莫言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1987年,他的小说《红高粱》被张艺谋改编为同名电影,莫言担任编剧,并最终获得了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1955年,莫言出生在一个小山村中,跟一般的孩子一样,莫言从小便跟牛羊打交道,粪便、野草种子的气味等等,成为了莫言的养分。
熟悉莫言的网友都清楚,他的小说中有一种乡村风情的美感,正是源于他小时候的经历。
但是莫言的童年并非一帆风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丑、懒、馋,并不受家人的待见。
12岁那一年,莫言仅仅只是拔了生产队一根萝卜,就给自己父亲罚跪,甚至用蘸着盐水的绳子打。
1976年,长大成人的莫言决定逃离自己的童年,于是他踏上了征兵的队伍。和一般的农村孩子不一样,莫言是一位非常感性的人,他向往新疆西藏、天涯海角,这也为他之后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毕竟感性是一位创作者需要具备的基础。
当了几年兵,莫言进入了郑州工程学院,成为了一名老师,此时他已经开始向杂志投稿,《莲池》等作品已经发表,破得学校副主任的赏识。
因为副主任的推荐,莫言得以进入解放军艺术学校学习,但是这段时间的经历相当的混乱、局促,莫言并不想提起了。但是莫言自己也表示,这段经历是不可或缺的,让自己确定了反面教材,和以后创作的方向,至此文豪莫言就此诞生。
1985年,莫言创作的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1986年发表了中篇小说《红高粱》,同年发表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
从莫言的小说中可以看出他的经历,文笔中充满了乡土气息,同时文字也是压抑的,这源于他童年时期的经历。同时还有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上下体的纠缠,这源于他在解放军艺术学院的经历。
2006年,莫言出版了长篇小说《生死疲劳》,2009年出版长篇小说《蛙》,凭借着这部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2016年当选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委会副主席,2021年4月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
回顾莫言的一生,并没有太过的波澜壮阔,但是几段经历却对他的文学创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童年的经历、军队的生活、以及在解放军艺术学校的学习,都影响了莫言之后的创作。
但同时莫言也是善于观察生活和人际关系的作家,他能于最平凡处看到不平凡,这就是为什么他能创作出如此跌宕起伏的小说。有时候不得不让人感叹,莫言真的是让他笔下的文字活了过来。
中国著名作家莫言的先进事迹篇8
莫言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2000年3月,莫言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表演讲《福克纳大叔,你好吗?》说:“他的约克纳帕塔法县尤其让我明白了,一个作家,不但可以虚构人物,虚构故事,而且可以虚构地理。”
正是受到福克纳的启示,莫言将“高密东北乡”写到了稿纸上,莫言表示:“我也下决心要写我的故乡那块像邮票那样大的地方。
”于是从1985年《白狗秋千架》开始,莫言高举起了‘高密东北乡’的大旗,如同一个草莽英雄现世,创建了自己的文学王国。
正如托马斯·哈代笔下的英格兰南部的“威塞克斯”地方,或加西亚·马尔克斯所描写的南美乡镇马孔多。
通过对自己故乡的生活方式和一般生活状况的描写,传达了某种带普遍性的人性内容和人类生存状况,将一般的乡情描写转化为对人的“生存”的领悟和发现。
这样就使得莫言的作品超越了一般“乡土文学”的狭隘性和局限性,而达到了人的普遍性存在的高度。
中国著名作家莫言的先进事迹篇9
莫言(生于1955年2月17日),笔名莫言,中国小说家和短篇小说作家。
美国的唐纳德·莫里森美国新闻杂志《时代》称他为“所有中国作家中最著名、最常被禁止和广泛被盗版的作家之一”,吉姆·利奇称他为弗朗茨·卡夫卡或约瑟夫·海勒的中国答案。
他因1987年的小说《红高粱家族》而为西方读者所熟知,其中的《红高粱》和《高粱酒卷》后来被改编成电影《红高粱》。
2012年,莫言作为一名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的魔幻现实主义”。
莫言嗜好读书,小时候冒着家长惩罚的风险读书,甚至出力推磨换书看,推10圈磨才能获准看1页书。
在访谈时,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董倩问:“您不能推1圈磨就看1页书吗?”莫言大声说:“我愿意人家不愿意啊!”
莫言仍然记得读《青春之歌》的那一天,朋友只准他借书一天,不管看不看完,第二天必须还书。
怎么办,他跑到一个草垛上躲了起来,放羊这个“本职”工作被放到了一边,羊儿饿的咩咩叫,他读得忘乎一切,气得母亲要打他。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莫言读遍了周边10多个村庄的书籍。
一天之内读完了的《青春之歌》,他至今记忆清晰,还记得书中的一些段落。
回想以前,已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先生感慨:“那些回忆都变成了我宝贵的资源。”
漫长冬天,无以为乐,他就在村子里、炕头上听恐怖故事,听多了自己都乱寻思。
恐怖故事方面,比如,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人在桥头走路,听到背后有人嘿嘿笑,可是回头又没有人。
自己乱寻思方面,比如,一天晚上,莫言在自己的大门口,仿佛看到远处田野里有一个橘黄色的球,被两只狐狸抛来抛去。
当然,还有很多土匪豪杰的故事。
这些民间故事、传说,最后都成了莫言创作的素材。
一位幼时伙伴说:“咱小时候听到的那点儿事儿,都上你的书里去了!”在与同行交流时,莫言曾骄傲地说:“你们在用眼睛看书时,我是在用耳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