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库吧 > 文学 > 事迹材料 > 事迹材料 >

医生模范人物事迹材料(2)

婕音分享

多年行医,赵振洋见惯了病榻缠绵,看多了因病返贫。对于那些贫困患者,他从来不收诊费,药费也是能免就免,实在免不了又给不起的,他就自己垫上,最高时他垫付药费达8万余元。村卫生室运转困难,他就把自家养蜂的收入补贴进来。“卫生室得运转,不然老百姓看病太不方便;没钱我就先垫着,总之不能让公家吃亏。”赵振洋如是说。

但这样也不是办法。赵振洋知道,要改变现状,就必须转变老百姓固有的“有病治病”观念,把预防保健工作做实做好,才能少得病,从而真正减轻群众的就医负担。特别是他发现近年来村里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有“三高”症状的人也越来越多。于是,他开始着手为每位村民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为慢性病患者免费量血压、测血糖、称体重,并一一记录在案。他还自费购置了影碟机和健康知识讲座光盘,在村卫生室里播放。一开始,只是来输液的患者看,渐渐地人越来越多,大家都看得津津有味,“少肉多豆,少盐多醋”、“每天一千步,健康像大树”、“裤带越长,寿命越短”……一句句朗朗上口的健康口诀好懂、好记、易实践,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乡亲们的生活方式,也把健康意识栽植到了乡亲们的心里。

现在,赵振洋累计为326位村民建立了健康档案,并实行动态管理,村民身体状况的变化一目了然。乡亲们都说:“这可是件大好事!”

但在赵振洋的心里,这还远远不够。“未病防病、已病防变”是他的行医理念,也是他的追求。对于只靠医疗收入养活自己的乡村医生来说,预防做好了,病人少了,收入就少了。可赵振洋却说:“医者仁心,我宁可不挣这个钱。”

此外,对村里68多名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每年四次的慢病随访、妇幼保健、疫情报告、传染病防控、儿童防疫、死亡报告……让老赵忙得不亦乐乎,用他自己的话说:很忙、很累,也很快乐。

36年岁月风雨,36年无悔坚守,36年蹒跚奔走,36年无私奉献。赵振洋就像一团火,燃烧了自己,却温暖着乡亲们的心。这最基层的医务工作者,就是托起健康中国梦想的坚实基石。在为民服务的路上,他走得无比坚定。

医生模范人物事迹材料篇4

,男,52岁,中共党员,__县医院普外科医生,1980年毕业于医专医疗系。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临床医师,凭借自己娴熟的业务知识和高尚的医德,在医疗战线上做出了突出成绩,得到了广大患者及社会各界的好评。

一、刻苦钻研业务,提高为患者服务的本领。近几年来,积极配合全科医护人员完成医院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努力钻石业务,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上级医师学习,努力使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不论白天、晚上、几乎24小时在病房内,有时一天连续手术5—6台,稍有休息就查阅医学书刊及资料,对外科疾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于工作勤奋努力,1984年被医院派到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参加河北省第一届外科进修班学习,学期为一年半得到了河北省二院著名外科专家李振东等教授的好评。1986年回到__县人民医院外科后,成为普外科的业务骨干,极大地提高了技术水平,首次开展了门静脉高压症脾肾静脉分流、门脐静脉断流、规范化胃癌根治术、乳癌甲状腺癌淋巴清扫。并开创了小儿外科开展了先天性肛门闭锁、先天性巨结肠、先天性幽门狭窄等手术。并在繁忙的工作中,又投入到计划生育工作中,每天工作都在12小时以上。1987年被县政府奖励一级工资,得到了全院的好评。根据医院的发展准备创建胸外科。1990年被医院派往北京军区总医院心胸外科学习学习期间刻苦努力,日夜吃住在病房,独立完成住院医师的工作,1991年进修回到医院后在他的辛苦努力下创建了医院的胸外科,91年独立完成了风心病二尖瓣狭窄行‘二尖瓣闭式分离术’当年为我院首例心脏手术。先后开展了食管癌、贲门癌、肺癌肺结核的胸改,纵膈肿瘤的切除等手术。92年晋升为主治医师。93年升为外科副主任。成为外科骨干后多次参加全国、省外科学习班及学术交流会,并多次发表论文,特别是在93年全国外科会议上发表了80例‘门脐静脉断流术病例分析’得到同行的好评。在上级组织的关怀培养下,使他成为一名工作作风严谨,医德医风高尚,医疗技术过硬的中青年业务骨干,中青年知识分子学术带头人。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93年后业务水平逐渐走向高峰。高难度手术逐渐开展完成胰十二指肠切除肝叶切除、高位胆管癌切除,肝内胆管结石手术等。98年担任外科主任。成为外科系统领军人物。作为一名新世纪学术带头人,始终掌握学科动态,刻苦钻研专业理论,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为了学科建设与发展,先后去北京、石家庄、邯郸市中心医院学习腹腔镜技术,凭借其扎实的基本功及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在短时间内即掌握了该项技术,学成后在我院开展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填补__县一项医疗技术空白。在从事大量临床工作的同时,创造条件开展科研工作,在国家级医学刊物上发表论文六篇。由于严谨的工作作风,过硬的医疗技术及良好的医德,院领导赋予他普外科主任的重任,他以身作则、严以律己、无私奉献、科学管理,使普外科从过去人心涣散、纪律松散、业务进展落后的科室发展成为一个人员素质整齐、团结协作、奋进向上的科室。科室业务收入400多万元,医院综合评比第一名。作为一名学科带头人,他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把先进的医疗技术应用于临床,九十年代他首先将胃癌规范化根治术应用于临床,明显地提高了我县胃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腹腔镜技术在外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了掌握此项技术,勇于挑起了这副重担,经过不懈努力,排除一切困难,将此项技术首先应用于临床。就是凭着这种坚韧不拔、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为我院创造了品牌科室,品牌医生,受到了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二、坚持患者第一,注意在医疗服务中弘扬先进性。这些年来,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发挥自己的医疗技术。作为普外科医生,凡是有风险的手术,他都亲自给患者主刀,这样对患者是安慰,也是患者家属的一种期望和信任,不管手术大小,只要患者有要求,从不推辞。_年4月,患者刘某儿子找到主任,其父因为胆道结石曾三次手术,此次患者因上腹痛,发黄,曾去多家医院求治,医生说此病不好治了,再不能手术了。患者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找到了主任,他详细检查了病人,认真研究分析,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为患者作了手术,结果患者恢复非常顺利,彻底治好了该患者。患者的儿子再三要送红包、请吃,都被主任婉言谢绝了,家属非常感慨地说:我父亲住院多次了,我是头一回碰到你这样技术好、医德又好的医生。虽然现在拿手术刀有很大风险,但主任说:“我们应该时刻心里装着病人,挽救一条生命,就是挽救了一家人,我们应该始终不能忘记自己是人民的医生,不能忘记自己是共产党员,不能忘记党和人民的教诲,是人民给了我们学习的机会,是党培养了我们这么多年,是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培养的医学生,不论在任何环境和条件下,不管遇到多大困难,我们都要竭尽全力做一名合格的党员医生。“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_年7月份的一天,患者王某突发性大量呕血,生命垂危,被送入普外科,主任组织科室医护人员抢救,经过详细检查,患者为肝硬化门脉高压引起食道胃底血管破裂大出血,患者只有通过手术止血,手术风险非常大,刘虎主任和科室医生紧急会诊决定手术,做好手术前准备,立即进行了手术,手术非常顺利,但术后患者因为肝功能损害严重,出现昏迷,主任24小时守侯在患者床边组织抢救,终于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就是这样,几十年如一日,为医疗卫生事业、为人民的健康默默地无私奉献着。

三、坚持原则,大胆抵制医疗行业不正之风。_年以来,医疗行业不正之风有所抬头,尤其是医疗行业中的药品、器械回扣之风盛行,严重损害了医护人员的名誉,玷污了白衣天使的称号,患者深恶痛绝,也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关注。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严格要求自己,坚决抵制此不正之风,坚持不开大方、不开不应该用的贵重药品和新特药,不该做的检查坚决不做,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负担,积极参与和推行党的新的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积极宣传党的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所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好评。

医生模范人物事迹材料篇5

他经常在夜半酣梦中,被前来求诊的乡亲叫醒;他经常走在蜿蜒崎岖的乡间小路上,披着星光独自回家。虽无惊天动地的业绩,但他38年如一日悬壶济世,走村串户,送医送药,随叫随到,村民记住了他,更离不开他。他,就是全国优秀乡村医生、芦溪县银河镇_村卫生所医生易。

19_年,易_高中肄业,便回到家乡参加农业生产。19_年,在中央“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这一指示下,当地政府决定在每个村选拔一批年青人,培训一批农村医生,兴办一批乡村卫生所。当时,_村里没有乡村医生,群众看病要到10多里外的乡镇卫生院,非常不方便。就这样,易被村里选派到宣风医院参加初级卫生保健培训班学习。培训结束后,易回到_村当起了赤脚医生,这年他还不到20岁。

19_年8月,他自费参加省里举办的乡村医生函授班,使自身业务水平有了大幅提升。19_年_月,他获得乡村医生资格证书。作为一名乡村医生,又是一名共产党员,易始终感受着病人的信任和依赖。他常说,人不能忘本,是党培养了我,是村民推荐我当医生,做人要讲人品,行医更要重医德。因此他从不给患者开大处方,并坚持做到能吃药的绝不打针,能打针的绝不输液。“我总觉得如果单纯地去追求经济利益,我会良心上过不去,行医对我不仅是职业,还是一种救助与守护。”

易习惯在村内开展巡诊,以走村串户送医送药的方式为本地群众治病。不管是寒冬酷暑,还是白天黑夜,只要患者上门或打个电话,他总是立即接诊或挎上医药箱就出诊。

“病人快断气了!请易医生救命!”一个寒冷的冬夜,易睡下不久,门外突然响起急促的敲门声。他匆忙穿好衣服,挎上急诊箱,一口气跑了3里山路赶到病人60岁老人钟慧香家。他来不及喘口气就开诊,原来是急性胆结石。易赶紧展开急救,病人逐渐恢复气息,那天晚上,易医生待在老人身边整整一夜。

“我尽量开中药,因为中药温和,副作用小,价格也便宜。”易为病人健康着想,总是优先选用中药。这些年来,他从不收取病人的出诊费。对于那些长期卧病在床及行动不便的老人,他还不计报酬上门进行护理和治疗。对一些没有家属陪伴的病人,易还会让妻子为他们煮饭,照顾他们饮食起居。对于村里的困难户、五保户、残疾人,他经常免除医疗费,还不定时地为他们体检,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

与易医生同时代加入村医队伍的人,很多因为工作的艰辛、生活的清贫早就改行了。但是,易对自己的事业却从未动摇过。他说,“既然选择了从事医生这一行业,我就要对得起身上的这件白大褂!”这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承诺。

走进易诊所,几本手写的医疗日记特别引人注目。这些日记每本都有几十页,在这些日记里,详细记录着数百种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方法。从医38年,易足迹遍及_村的每一个角落,累计接诊病人十几万人次,出诊上万次,出诊行程两万多公里。他了解每一户村民的身体健康状况,谁患过哪些慢性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谁家有几个小孩,谁家的孩子什么时候该接种何种疫苗,他的心里都有一本账。

“只要乡亲们需要,我就会一直干下去。”如今易笑言自己老了,力不从心了,但他希望把卫生所一直开下去,为乡亲们的健康点一盏希望的灯。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254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