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意识学习心得600字(2)
二、研究意识
“教研应成为研究者,进行研究是专家型老师形成的必要条件。”这样的话语,在多位教授的讲课中都进行了强调。“能不能做研究,并且带领团队做研究。”应该成为界定“专家型教师”与“普通教师”的一个重要标准。也许有的人会认为,小学老师能做研究吗?我认为,一线老师应该把教室看成我们的研究室,做我们能做的研究。
作为一线老师,“小课题研究”的“小、近、识”特点无疑是适合大家做的研究。怎样提高学生计算准确率?怎样培养学生预习能力?一些平时我们困惑的问题,借助研究可以找到更多的解决策略。另外,每个老师都有一些自己独到的经验,“借助研究把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提升,找到理念的落脚点,教育文摘“研究不神秘,深入思考就是研究。带着问题学习就是研究。”于伟教授的这句话或许可以打消我们一些对于研究的畏惧感。“研究就是基于经验并超越经验地对一个具体的‘问题’进行长时间地持续地深入地思考并不断实践的过程。”首都师大刘加霞教授的这句话则可以让我们更加明确研究的可操作性。导师孔凡哲教授“一线教师要做‘顶天立地’的研究”,则为我们指明了研究的方向。
三、坚守意识
教育是一项育人的工程,“象牙塔”是许多时候对学校的一种比喻。有人说,如果这社会还有一块净土,就可能就是学校了。而如今,学校这块净土也正在受到冲击。浮躁、功利的社会风气也正慢慢地渗透到校园中,让许多教育者没办法静心做教育了。我认为要想成为优秀教师,必须能够坚守住一份“静气”。非常喜欢浙江名师朱华贤的一句话:“教育需要宁静,教学需要沉静,良师需要恬静。浮躁、聒噪、喧闹是搞不好教育的,也是不可能孕育教育大师。”
当前,检查过频,规矩过多,许许多多的因素让很多时候只能“戴着镣铐跳舞”。课改以来,新理念层出不穷,一会儿合作学习、一会儿又探究正热。这些新的理念都没错,错的是把它们贴标签式地不分场合地应用在各种课堂中。课堂需要学生动起来,而这个动并不是单纯指肢体上的动,而更主要应该是思维方面、情感方面的动,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因此,作为教师,需要能沉下心来,思考哪些是自己应该坚持的,哪些是应该摒弃的。从一堂课来讲,既需要学生的动,也需要有一段时间让学生静静地思考,动静之间正是考验教师教育智慧的一把尺子。坚守一份“静气”,才不会使自己迷失到众多理论中,以致产生了“新课程,你说我应该听谁的”之感叹;才能够在当前追求功利、崇尚物欲的社会现实中,内心澄明,知道哪些是自己想要的、哪些是自己能要的,不为虚名所累,只求日子踏实。宁静、沉静、恬静,是走向优秀教师必要的修炼。
四、发表意识
学习、实践、思考,应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工作方式,而有“发表”意识,则可以让自己收获更多。这里的“发表”,我认为并不仅仅指在刊物上的“发表”,现在的发表渠道有很多方式,比如可以拿到教研活动、备课组活动进行交流是一种口头发表,听取同事的意见,有时也能在他人的启示下重新开始不同的思考。我现在已养成在教育博客上撰写教学反思的习惯,每当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悟、困惑,我总是及时地在博客上写出来。尽管文字比较粗糙、思考比较肤浅,但却成了自己日后深入思考加工提升的原始素材。更为重要的是,发表在博客上,使得自己足不出户就能与全国各地的同行进行交流,得到专家的引领,使自己的反思更有深度,有效地拓宽了教学反思的内涵。
例如,在一次完成学校的 “磨课”任务后,我在博客上共写了五篇反思,在我的反思《除了知识,我们能给学生什么?》后,同行陈老师写了以下的留言:“在读完你的“生活中的比”系列教学反思,深受感动!你对课堂教学的观察与思考,对课堂人生的真诚与追求再次打动着我!现提出几个问题与你探讨……”陈老师的留言促使我再次思考。北师大版教材编写组的任老师在我的反思后面作了如下评论:李老师的文章《重组教材》我已看了三遍,我很赞赏她对教材的处理。……有的老师把精力放在创设与别人不一样的情境上,而对教材的编排不去推敲,不去揣摸,这当然是舍本逐末。看李玲玲老师教学处理,你会发现她对教材是反复研读的,是在理解了教材的意图后再做出设计的。这才是创造性的工作,这样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才有价值。在“发表”自己的过程中,同行的留言,既有鼓励,又有启发;而专家的留言,则让忐忑的心踏实下来,从而更加坚定了自己进行教学思考与实践的信心。针对这一节课写的五篇反思,其中有两篇被《新世纪教材》网站所引用,有一篇被《中国教育报》编辑采用发表。
教育博客在促进教师进行教育反思获得更快成长的积极作用,已得到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认同。例如,厦门外国语附属小学的几位老师共写的“叶晓龙教育博客”,引起了很多博友的关注,几位老师的博文已由福建教育出版社以《做智慧的老师》一书正式出版。目前,在海峡博客上已活跃着一批有思想、愿投入的教师博客,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同行加入这个队伍。
“成功在人生当中只有一两个点,它是外在,由别人去评论;而成长是个持续的过程,是内在,在内心愉悦存在。说起成功,每个人都担心失去,而成长是自己的,虽缓慢成长,但却充满自信。”特别喜欢杨澜的这段话。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地强化“学习、研究、坚守、发表”四种意识,我们将在努力的过程中,收获了教育智慧的提升,还有内心的成长。
4种意识学习心得600字五
王岐山在福建调研时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党组织的日常工作,是各级党委的主体责任。要运用好监督执纪的“四种形态”。批评和自我批评要经常开展,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党纪轻处分和组织处理要成为大多数;对严重违纪的重处分、作出重大职务调整应当是少数。作为基层党委、纪委要切实增强四种意识,自觉把“四种形态”贯彻到监督执纪问责各项工作中,真正把纪律挺在前面,充分体现出我们党“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政策。
一是注重思想认识的提高。基层党委、纪委要坚持以学习《准则》和《条例》为主线,结合“两学一做”活动,积极开展廉政主题教育、反面警示教育和廉政法规教育,提高党员干部对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视,切实绷紧纪律这根弦;进一步增强“两个责任”意识,层层向下压实责任,使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遵守中央“八项规定”,严防“四风”反弹形成常态。自觉将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为广大党员干部作好表率。
二是注重问题线索的摸排。基层党委落实好主体责任,注重问题发现。定期召开会议,分析查找本级、下级班子成员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问题;对照“责任清单”、风险防控点深入查找问题。纪委要担好监督责任,进一步畅通群众投诉渠道,通过设置举报电话、意见箱、公布举报网站、发放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摸排干部作风问题线索。
三是加快问题线索的处置。建立作风问题线索识别、受理、查处的快速反应机制,对发现的线索,看到的苗头,不能听之任之,视而不见。要强化监督执纪,抓早抓小。对尚未违纪但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党员干部及时提醒,对有违纪行为但尚未违法的党员干部及时处理,对严重违规违纪的党员干部严肃处理,并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学习,使咬耳朵、扯袖子、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从而避免我们的党员干部从小错演变成大错,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从人民公仆变成阶下囚。
4种意识学习心得6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