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库吧 > 文学 > 心得体会 > 读书心得 >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德洁分享

《论语》是一本记录着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的语录。记得读中学时,大家在语文课上背诵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1

我喜欢经常翻阅家里的《论语》,其中有一句大家都很熟悉的话对我的感触非常深——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站在河边说:“流逝的日子呀,象水一样,昼夜不停。”孔子在河边,一定是先抬头看天,看到斗转星移,昼夜交替,一天一天过去了,想到花开花落,四季交替,一年一年过去了。再低头看看河里的流水,昼夜不停地流,一经流去,便不会流回来。这时孔子眼中滚滚奔流的江水,它不只是一种自然现象,其中流淌的还有挽不回留不住的光阴。所以李白有一首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感叹时间像水转瞬即逝。

我们有时是这种感觉:时间过得真快啊!像水一样快。当我们和朋友相处愉快,天南地北地谈论事情的时侯;当我们很开心的时侯;当我们很认真地听课的时侯;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今天就变成了昨天。

有时是另一种感觉:当我们玩电脑的时侯;当我们只做一些无聊的事情的时侯;当我们在课堂不认真听讲的时侯;时间过得真快。就在我们后悔自己老是浪费时间,讨厌自己的时侯;时间又过去了。就像水一样,在我们不知不觉时刚流来的水就又流走了。我们的时间每天一秒一秒地流逝,世上没有一件事不用时间啊!从我们出世以来就天天与时间赛跑啊!所以我们要懂得好好利用自己的时间,也好好珍惜别人的时间。不要再让时间像流水一样无声无息地流走了!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2

在一个凉风习习的早晨,我坐在书桌旁,打开了一本叫《论语》的书,并开始我津津有味的国学阅读过程。国学的阅读是个艰辛的过程,没想到几个简单的中国字的组成,竟包含了如此深奥的道理。我通过一字一句的理解,总算读完了这第一篇文章,同时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能只依据利益做事,不然的话就会招来许多怨恨。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大哲学家孔子以前这样告诫一些有贪财欲望的人:“放于利而行,多怨。”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只追求利益,而看不到良好道德品质方面的东西,就会遭到许多人的讨厌和怨恨。

我将这篇文章的注解及故事看完后,不仅想到,只依据利益做事,这却是现代社会上很容易发生的一种现象。由于金钱和地位对事物的侵蚀和冲击,让许多浮躁的人禁不住如此诱惑,便抛弃优良的传统及道德修养,品质上出现瓦解现象,渐渐地开始不停地抱怨,慢慢的唯利是图。今日何不然!所以我们做事不能只讲利益,还要看做这件事是否在道德的准绳上,是否对大多数人是有好处的。

想到这里,我不禁面红耳赤。记得有一次秋游,我同学让我帮他买一支棒冰,他在搞卫生,我答应了。但是由于天十分热,在买回来的路上,我忍不住将他的棒冰也吃掉了,这种见利忘义的行为,让我吃到了苦头,这位同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再不理我,也不愿意帮我。

《论语》中的这篇文章使我懂得了一个几千年前古人都知道的道理,这也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国学的精华和魅力。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是通过国学世代继承下来的,所以我们要继续将国学深入的理解,将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3

遍观《论语》最有名的,莫过一那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表明了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时隔数千年,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其中重视相互学习,相互切磋和重视修身律己的观念,不论对学术界还是普通国人更要重视和提倡的,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记 学记》)

记得,我是在初中学到这句话的,因为课本中那节《论语十则》。而其中的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由教科书的安排中,可见这句话的地位之一斑。

论语不是一部由单独一人完成的著作,而是由孔子他的弟子们合力编撰而成的,所以,在《论语》中,不但有子曰,还有曾子曰,子夏曰,有子曰,等等。当中,曾子曾经曰过,一句很著名的话,他说啊,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我自己:替别人谋划操办却不尽心尽力吗?同朋友交往却不讲诚信吗?对老师所传授的学业没有好好温习吗?这就是著名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了。《周易》说:“君子以反身修德。”现在也常说,批判与自我批判。自古以来,以“省三”,“省吾”,“省身”命名的人很多,由此可见曾子这句话的影响力之深远了。是为金玉良言也。

上述两句,是我在《论语 学而》中,最为喜爱的,故有感而发。当然,这不是《论语 学而》的精华的全部,也不是《论语》的全部精华,不可一概而论之。

已经读《论语》两三个星期了,仅仅读完《论语》中的第一篇《学而》。也许有人要问我,你为什么读的那么慢?给我两三个星期,我都可以读几百万字了!

对此,我也不想争辩什么,于《论语》而言,有人可以在一个星期里一口气读完,也有人宣称一辈子都读不完,哪怕他已经读《论语》读到可以背了。为何差异如此之大呢?这里,我不得不感叹一下,那些把国学经典当快餐文学读的人了。

曾遇有朋友夸耀自己已读了《史记》《老子》《孟子》《孙子兵法》等等好几本国学经典,自称通其关窍,不过数周。当时,我是甚羡慕的,甚崇拜的,如今回看,不禁讶然,朋友何其才也,于数周间,通其关窍,吾不如也,恐周树人先生亦不如也,真乃国之大才也!

其实写,读《论语 学而》有感,这个题目我是十分羞愧的。在我这篇小文中,切实的说,也就写了《论语 学而》中的两句话,而举证参考了他人之作,取巧也,自身感想又太贫乏,真才实学不多,甚至没有,亦谈了不少题外话,个中因果实是力有不逮也,自身才疏智浅,不自量力矣!疑在有哗众取宠之嫌!似为满足虚荣乎?当真愧不能当,但实在于《论语 学而》有感,故作此文以记之,又无力于作题目,只好姑且妄之。请读者姑且听之,万望见谅。

如有同道者,望能指点一二,吾当应了孔老夫子那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4

“政”本就是“正”的意思。所谓政,就是以榜样的角色,怀正心,走正道,办的是为民为国的大善事、辛苦事。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发展国家,所要的所需的便是一个“政”字,更是一个“正”字。孔子曾讲过“政者,正也。”曾经关于政的种种理论都被他一字而概之,一个“正”字更是确切的表达了它所有含义。如今看来,更是准确至极。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13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