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书笔记与感悟(2)
记得刘姥姥,记得贵族豪门的丑恶的笑声,惊叹曹雪芹先生的笔墨,惊叹这一传奇的神韵,会随着“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我也会“咯咯”地笑,刘姥姥满载而归,心中又多了几分慰藉。元妃省亲,再次看到大观圆的奢华,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佳木怪石,竹林掩映,那种热闹,仿佛有余音绕梁,三月不绝之感。
两年前
流逝的时光带走了太多太多的记忆,手捧《红楼梦》,再次遨游了经学的殿堂,除了繁华热闹,还有朦胧的青春。
那黛玉,她宛如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她的倾国倾城,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病柳扶风,暗暗影现出红颜薄命的不改宿命。她悲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她感伤“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她的情,伴着贾府的张灯结彩,走到了尽头。
恍惚之间,她的清丽淡雅,她的不依世俗,她的叛逆,都映在脑中有了无限遐想。
一年前
好书,总是让人有着太多回味,有着太多眷恋。
不像往常,曹先生的笔法令我神往,黛玉的身世令我感伤,这次的诵读,我看到了豪门贵族的丑恶。当年元妃省亲的奢华,留下了太多的深思,衰败易见。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让我深恶痛疾。字字看来皆是雪,十年辛苦不寻常,曹先生的毅力,顿时又让我万分敬佩。
三会《红楼》,读出了太多太多。次次的品味,渐渐地成长。
“假作真时真作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传世的《红楼梦》,伴我成长。
红楼梦读书笔记与感悟5
从“金玉良缘”阴谋实施的过程来看,是相当成功的。不仅搅得宝玉和黛玉吵吵闹闹,而且也着实让贾母大伤脑筋。而更可怕的是,居然连元妃也参与了进来,“王氏集团”的力量可谓强大。
在“王氏集团”的行动得到了元妃的支持后,王夫人就开始以未来贾府“掌门人”的身份在贾母面前“耍大牌”了,去陪贾母打醮,竟说“身体不适”,而在得知自己不去,贾母要去并还带很多人去的时候,王夫人竟说了一句“还是那么高兴”,她以为,贾母既知元妃认同“金玉良缘”,那贾母应该郁闷、悲哀,怎么还那么高兴呢?冷嘲热讽、幸灾乐祸的“敌意”表露无遗。这些,难道贾母看不出来?不!贾母肯定看出来了。她不仅要去,而且看见大家都要去,“越发心中欢喜”。为什么?因为她要在清虚观_“金玉良缘”的阴谋,当然人去得越多越好,又“打发人去请了薛姨妈”,这位“金玉良缘”阴谋的另一位主谋也去。
当年宝玉的祖父荣国公的“出家替身”张道士在打醮途中“突然”为宝玉“提亲”。说是一户人家的小姐“今年十五岁了”,而且“小姐模样儿,聪明智慧,根基家当,倒也配得过”宝玉。巧的是,就在小说第二十二回,薛宝钗刚过了十五岁的生日,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巧合”,而且宝钗的模样智慧、薛家的根基家当,当然也配得上宝玉和贾家。这不是暗指宝钗又是指谁呢?可是贾母这精明的老太太说什么呢?只见贾母轻描淡写的说道:“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得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穷家子,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难得好的。”说得多么巧,既然你是道士,那我也胡诌个和尚,你说根基相当,我偏说穷也没关系。就这样,一场阴谋又被老太太巧妙化解了。
红楼梦读书笔记与感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