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楼梦读书感想通用(2)
金玉良缘,本是两个人的幸福,这里,却是三个人的悲剧。黛玉魂归离恨,宝玉看破红尘出家,而宝钗,一人独守半生寂寞。黛玉清高淡泊,悟性极高;宝玉天资聪颖,多情而又痴情;宝钗曾有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他们都有绝世的才情,可惜在腐朽且日渐衰落的大观园的禁锢下,他们的人生走向了遗憾,走向了生离死别的结局
我仿若还能看见黛玉泯唇一笑间的风情,还能听见那委婉哀怨的葬花吟,我感受到了宝玉与姐妹嬉闹时的愉悦,体会到宝玉出家时四大皆空,茫然若失的心痛,我眼前还有宝钗妩媚秀丽的身姿在浮现,耳边仍有她半生孤寂的叹息在回响……
曲终人散,唯留一杯清茶,淡淡品,似有余韵……
关于红楼梦读书感想通用5
读罢《红楼梦》,眼前闪过一个个红粉丽人,最终,我的目光落在了宝钗身上。“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好一个艳压群芳的宝钗!
百多年来,《红楼梦》读者自动分成拥黛、拥钗两个阵营,争论不休。拥黛的人说,宝钗圆滑世故、工于心计,是封建礼教的殉道者。宝钗俨然成了大家心中反面人物的代名词。而在我看来,宝钗是生活,黛玉是艺术。不能忘记的是,喜欢艺术的人也要生活。
宝钗不仅聪明博学,举止端庄,而且温柔稳重,豁然大度。在大观园里,数宝钗的人缘最好。无论是在长辈、平辈、后辈面前,还是在丫鬟面前,都表现得一团和气,极有亲和力。无怪乎贾母、邢王两位夫人都对她青睐有加;袭人、麝月对她佩服无比;就连一向心存芥蒂,怀疑她“有心藏奸”的黛玉在“蘅芜君兰言解疑癖”后也把她当作知己。当丫鬟金钏投井自杀,王夫人急需两套衣服给她装裹时,宝钗主动拿出自己的衣服以解燃眉之急,而不计较衣服给死人穿的忌讳。倘若是黛玉,定然会满心不高兴,回家后又勾起“寄人篱下”的苦楚,独自哭到深夜。宝钗的性格中没有黛玉这般“不食人间烟火”,她似乎就生活在你我的身边。她的出现总让人觉得安心与舒适。
宝钗还是一个有能力、有见地的人,她甚至可以称是一个“女强人”。父亲早死,哥哥又不济,家庭重担可以说全在宝钗身上。要管理薛家这样的大家族,如果只凭宝钗在人前的柔和与温婉是万万不可能办得到的。她和黛玉同是寄人篱下,却能不卑不亢,游刃有余,她不像林黛玉那样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她柔中有刚,有着足够的坚强。她又是绝对的管理策划人才。比如湘云发愿请客却又因没钱而一筹莫展时,宝钗不但在资金上赞助她,还在活动安排和细节筹划上帮助她,帮她拟诗题,又帮她布置宴会。人人尽欢,宝钗功不可没。后来受王夫人之托,在凤姐生病时帮助料理家务,她以小惠全大体、以柔克刚,顺利完成了任务。
人们不喜宝钗还有一个原因,那便是,宝钗是强行介入宝黛爱情的第三者。她的介入,使得宝黛二人未能结下美满的姻缘,使得黛玉含冤而死,宝玉遁入空门。对此,我实在不敢苟同。宝钗对宝玉的感情毋庸置疑是真心的。说什么“木石前盟”,难道就不能是“金玉良缘”?宝钗有权利去爱,有权利去竞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她这样矢志不渝的追求才是现代女子应该有的爱情观。她是一个标准的淑女,即使在当今社会,凭着自己的能耐,也一定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让众多男神倾慕,收获自己的爱情。
对于宝玉来说,他必须让家族兴盛,必须光耀门楣,这是他的使命。宝钗识大体、明事理、贤惠能干、随分从时,她是贾府二奶奶的不二人选。倘若真是那个只会成天哭哭啼啼、爱耍性子、沉不住气的黛玉当了贾家的“二奶奶”,莫说贾府是百足之虫,纵是千足之虫、万足之虫,定然也会落得“既死且僵”的局面,宝黛的婚姻还拥有保障吗?如果不是事态有新的发展,我相信,在宝钗的主持下,贾府恐怕不会那么快“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宝钗当是《红楼梦》中最具生活气息、最接地气、最符合现代审美的人物。我希望人们能换一种眼光欣赏宝钗,并且从她身上学到许多优秀的东西。
关于红楼梦读书感想通用相关文章:
★ 红楼梦的阅读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