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的烦恼个人读书心得
想念绿蒂的维特就像是被魔化了一样,而魔化他的就是他对她的那份爱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个人读书心得,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少年维特的烦恼个人读书心得1
我初读此书是在小学,只记得当时把这本书当作了一本言情小说,觉得看了很没劲,印象中一直是维特在抱怨,似乎他的烦恼是挺烦人。但十多年过后,当我再次翻开这本书,闻着书香重新回味时,我突然意识到以前的思想是多么的单纯,认识是多么浅薄。以下便是我现在对这本书的一些感受的记录……
维特的日记中,开始几天的几句话让我很有共鸣,也认识到他是个很单纯的人,一个有思想的人。他在1777年5月4日的日记中写到:“我不会再像往常那样反复咀嚼命运赐予我们的点滴不幸了;我要享受眼前,过去的事据让它过去吧。”可见,他对自己的人生是有过思考的,也是有理性的认识的。让人感觉不到像这样的能认识到这一点人生哲学的人居然会最后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句话也让我想起泰戈尔的一句话:如果你因错过太阳而流泪,那你也错过群星了。说的很值得品味,尤其是在在遇到一些不幸(自认为的)时。
在他后几天的日记中都有记载他十分向往大自然,愿意居住在小镇上;厌倦都市喧嚣、嘈杂。他一直在想象自己“躺在涓涓溪流旁,倒卧在深草里,贴近地面,观赏千姿百态、形状迥异的细草”,“门前便是一泓清泉,泉上有短墙护围,高耸的树木遍布四周,绿荫如盖,清爽宜人”,一直在憧憬那种田园式的理想化了的生活。他认为唯一能使他的心灵获得平静的,就是小镇周围的优美动人的自然风光。在小镇居住的那段日子里,他常常流连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忘记时间、忘记了自己以及周遭的一切。他常躺在淙淙流泻的小溪旁那高高的草丛中,仔细观察泥土中千差万别的小草和种各样的小昆虫,用心聆听大自然万物所发出的天籁之音。只有在这时,在与大自然接近的过程之中,他才感到喜悦、幸福和平静。维特深感自己在大自然面前的笨拙,他想画下眼前的景色,却觉得自己失去了绘画的能力,“一笔也画不出来”。在维特给好友威廉的一封信中这样写到:“今后唯独以自然为本。只有自然才无限丰富,只有自然才造就大艺术家……所有的规则(别人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偏偏破坏了对自然的真实感受以及对自然的真切表现!”由此可见维特的思想和智慧闪烁着崇尚自然的质朴光泽。他敢于冲破旧有的艺术观念的束缚,从对生活的细致体察中体味艺术的真谛。
维特没有任何世俗的等级偏见。作为一个出身于中上阶层的人,他并没有盲从社会时尚,像这个阶层的其他人那样,对下层普通老百姓采取冷淡而疏远的态度,更不会以恩赐者的身份去对待他们。他对于“此地贫贱百姓”最初的粗鲁和敷衍,报以宽容、理解的态度。最后在真诚的打动下,他终于被他们接受,还帮助一个年轻女仆把水罐放到头顶。
我感觉,绿蒂在作品中不仅仅是维特钟情的一位妙龄少女,而实际上是维特生活、社会理想化的化身,是真、善、美的代表。在最后她选择离维特远去,则暗示了美的失落和维特梦想的破灭。
少年维特的烦恼个人读书心得2
这个星期,我读完了德国著名作家歌德的`巨著—《少年维特的烦恼》,它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美,什么是爱,什么善良,什么是勇敢,什么是信念……
《少年维特的烦恼》讲述的是一位才华横溢、热爱自然的青年维特独自一人到青山幽谷、晨曦暮露的小山村,他尽情地沉醉于这梦幻般的自然景色中,怡然自得。这种惬意的日子没过多久,维特在一次舞会上认识了一位年轻美貌的姑娘绿蒂,并深深地爱上了她。可谁也没想到绿蒂竟然已经订婚了,她的忠诚使她无法将自己的爱情献给维特。这无疑是给热恋中的维特一个沉重的打击,一系列的烦恼也随之而来,他只好告别绿蒂,不舍地离开了。后来,维特实在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他居然拿着枪,顶着自己的头颅自杀了。
腐朽的政府,你要索取些什么?为了一点民脂民膏,就把整个社会弄得乌烟瘴气,却无人顾及,对,因为痛苦的不是你们,而是穷困的人民!而“人类需要在地上用来享乐的,仅仅是弹丸之地,需要用来长眠的,更不过是一杯黄土罢了”,到头来又有什么意义呢?我虽然没有生活在那个时代,是个幸运儿,但从维特一次又一次遭到不公的待遇,特的朋友也身陷其中,我感受到了,炽热的火焰在我的胸口燃烧,使我想起中国也有那么一段惨遭迫害、令人愤慨的往事。那时的妇女足不出户,没有地位;尊卑有别的可恶的封建制度压得贫民喘不过气来……这和作者笔下的维特所处的社会很相似,到处弥漫着难闻的气味。
我不喜欢这个结局,因为维特自杀了,不过,这本书真正能让我的心静下来,能给我的一生罩上诗意的光芒,能让我的一生都有一股温暖向上的力量相伴……
少年维特的烦恼个人读书心得3
语文课上,介绍了这本特殊的小说,但当时只有五分钟的介绍时间,有很多东西都没机会说出来,只有在这儿把它写完了。
作者歌德在西方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西方评论界认为他是“唯一一个活着时候就已成神的人”,有的歌德研究者认为,歌德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一个贯穿歌德一生以及他创作的主题——女人,当然我们不妨理解为爱情。而有一个女人是任何研究歌德的人都无法避开的,她就是夏绿蒂。
1771年,23岁的歌德来到小城拉茨维尔,在一次乡村舞会上邂逅了美丽的夏绿蒂,一见钟情。但当时夏绿蒂已经订婚,而且深爱着她的未婚夫,虽然她为歌德的才华所折服,但她还是没能接受歌德。而歌德,虽然深爱夏绿蒂,但也不至于做夺人所爱的小人,最终离夏绿蒂而去。这个决定无疑是痛苦的,他的仆人曾说过他在拉茨维尔的那段时间,喜欢上收藏匕首,晚上会拿出匕首,在自己的胸口划来划去,仿佛想要以此来暂时结束苦痛。后来,是很后的后来,当歌德的妻子伍碧丝去世后,夏绿蒂的丈夫也早已过世,他们曾有过短暂的会面,但并没有像人们希望的那样再次擦出火花。事实上,此后一直到去世,他们都没在见面。
这是小说创作的背景,我在开篇是已经说过《少》是一部特殊的小说,这就是它的第一个特殊之处——因为它看起来更像是自传的一部分,小说的情节与歌德的这段经历有着惊人的一致。不同的是,男主人公维特在离开女主人公绿蒂后又再一次回来,而且回来后,绿蒂和未婚夫阿尔贝特已经结婚,一切都让维特触景生情,而绿蒂也对与维特的交往产生了顾虑,最终维特承受不了这种痛苦,选择了自杀来结束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