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作文模版(2)
为人处事要讲气节,但有时候气节等于死心眼,我们要有气节,但不能死心眼。暂时的忍让是为了以后的长治久安。正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否则就是欠扁,很显然,明朝的大部分官员就是欠扁的。
在很多时候心态和信念是可以决定成败的。一支抱着必死决心的军队是一支无敌的军队。连死都不怕还有什么可怕的呢?相信自己能行,仗就打赢了一半,相信自己不行,那么仗就别打了,早点认输投降或者干脆自杀算了。所以说士气很重要,坚定信念调整心态,有决心才有动力。自信很重要,但过于自信就成了骄傲,一个骄傲的将军会让手下的千万士卒丧命。一个好将军就是一个高素质的兵。一次次血腥的战役磨练了他们的意志,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从战友的尸体中获得总结。面对强劲的敌人,不断的战败,败久了就会产生恐惧,但不管有多么恐惧,下次依然要与他再战,因为国家需要。终有一朝打垮敌人所向披靡!那么一块好钢就这么炼成了。
什么物件都有气数,气数就相当于保质期。一个王朝在世界上存在多久,这段时间就是他的保质期。气数的保质期就相当于国力,国力有增无减时气数殆尽。国力如果永远强盛气数就永远不尽。所以我认为气数是可以左右的。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作文模版4
今天要跟大家一起分享的这套书叫《明朝那些事儿》,2006年起在“天涯社区”连载的一篇历史小说,耗时三年连载完毕。因网络反响强烈,作者就边写作边集结成书出版发行,据说当时还掀起了明朝热。
作为一名普通女子,我也不喜欢历史,甚至有点厌恶学生时期的历史课,因为总是死记硬背那些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如今,就成了一个“历史盲”。但这本书早有耳闻,于是趁着某次活动,在网上以优惠价买进了这套书。最近,才得空翻阅此书。
当读到明英宗因听信王振之言,草率带兵亲征蒙古瓦剌最后导致土木堡之变时,对王振这个死太监恨得咬牙切齿,又为二十万明军惨败而痛心疾首,也为明英宗被俘悲愤交加。蒙古也先带兵大举进犯北京,为于谦于危难之中挺身而出誓死保卫京城的勇气和谋略而振奋,最后却又因明英宗复位含冤遇害而悲痛,但从此却成为我心目中最伟大的英雄。九千岁魏忠贤一手遮天残害忠良、祸害天下,为曾经如此辉煌的大明王朝终于走进了最黑暗的时刻而感慨万千。卢象升求援被拒、弹尽粮绝,明知此战必败,依然奔赴战场与清军决一死战、以身报国,卸下卢象升尸体上的盔甲,底下却是为父亲所穿的麻衣,此时我已泪流满面……
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甚至是网络用语,使原本在明朝历史中陌生、模糊的历史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作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所以读此书毫无普通史书般那么枯燥乏味。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作文模版5
认真读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很想写段读书笔记。许是书写的太精彩了,忍不住想写几句。一段几百年的明史,却在作者笔下娓娓道来。第一部里记忆犹新的是那段八股科举考试,最佩服的是那几百年间就出现的寥寥无几的三甲状元。张居正也着实厉害。庆幸的是当年黄观投河自尽,否则以他的气节岂不比那方孝孺等人下场更惨。最想解开的迷便是朱允炆到底去了哪,难不能被火化成了灰?最狠的人非朱元璋和他的四儿子朱棣莫属,为了保全皇帝位,杀了身边所有的人,宁我负天下人不能让天下人负我,格外觉得朱棣爱记仇。最现实的人非李景隆是也,墙头草,两边倒。做不成军事奇才也罢,却成了内奸。
看完第一部后觉得老天格外厚爱朱棣,穿了朱允炆的防弹衣不说,连沙尘暴都格外青睐朱棣一方,那几仗胜利的更外惊险和侥幸。其实也许是书里故意这么写的,但是那四年的风风雨雨也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朱棣的强大,敢弑君夺位,比起宁王那些人,让我佩服不已。至少他不那么做,肯定会被朱允炆贬为庶民。那段洪武年间,那个风雪之夜,便已经让人记忆深刻,这是一个怎样有隐忍之心的男人。也可以感受到朱棣装疯卖傻背后的豪情壮志、说他是社会青年,我觉得并不完全符合。早年跟随父亲征战,可能是父亲疏忽了他,倒也罢。正因为有这样一段不寻常的乱世之战,才成就了后来这样一位不平凡的永乐皇帝。我觉得榜样的力量是伟大的)朱棣和朱元璋都有个共同的地方,狠起来,会绝到底。要么不做要么做绝。但是他们的两位长子又与其相反。朱标若是没有英年早逝的话,应该是位仁君。宋濂天天教他的都是做皇帝要宅心仁厚,善待百姓。而那位当了十个月皇帝的朱高炽似乎也是比他老子厚道许多。同样的老子生出来的儿子们可真是性格迥异。 最喜欢书里写的金戈铁马的场面,不算宏大,称不上写的精致,却颇有戏剧化。无论是对战陈友谅火烧那些铁索战舰,还是对战那些前朝元人在那个漫无边界的沙漠里寻找敌人,或是盛庸在追杀北军时突然帅旗刮倒,都觉得充满了戏剧化。正是因为如此,战争才能写得如此精彩。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作文模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