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读书心得体会10篇(2)
太阳使不幸的人看到自己的悲哀与他人的痛楚,阳光下的人们抱头痛哭,那充满歉意的,闪着光泪水冲刷了一切软弱与卑怯。
“我们爱这日子,不是因为我们看不见自己的苦难,不是因为我们看不见饥饿与死亡,我们爱这日子,是因为这日子给我们带来灿烂的明天的,最可信音讯。”纵使经历了无数痛苦与折磨,纵使黑暗吞噬了一切,但是太阳依旧可以重新回来。
暮色清列,一只飞鸟划破了天际,太阳从那海角里,从那密林里,从飞鸟的羽翼后出来了,日光照到了中国北方的大地,这里曾经是被强盗用刀片厮杀,炮火焚烧过的屠宰场,那个破碎的镜子曾将太阳打破;日光从钢管水泥的缝隙里探进,是否还有微弱的呻 吟在回荡,在那场浩劫里有无数的生灵被掩埋……
我头顶上太阳,他在遥远的一岸,他将光明送去四方,他所经过的地方,都有生命呼吸的歌唱。
初生的太阳啊,你喂养着土地,和在土地上挥洒着汗水、舞动着胳膊的人们,给他们以金色的颗粒,让他们生存;初生的太阳啊,你给以他们勇气和智慧的眼睛,去寻觅这对世界的热望;初生的太阳啊,你给向日葵以追随的信念,他就是这扎根于地底里的光明;初生的太阳啊,你抚摸着古老的村舍,零星的房屋,刻下岁月流逝的痕迹。
我爱这初生的太阳,你走过万千大地,带给人们希望的气息,心中充满光明,所到之处,人们仰起头来,是你永远的追随者。
初一读书心得体会篇7
艾青作为中国现代代表诗人之一,对我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和贡献。他曾任第__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艾青的诗歌创作具有必须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幼年时被父母视为克星的他被寄养至“大堰河”保姆家中。由于在父母那里感受不到作为儿子的疼爱,反而得到大堰河浓浓的爱意和关心,从小感染农民的纯朴和忧郁,在他以后的创作生涯中烙下了深深的烙印。所以他将自我作为儿子的深情寄托到大叶荷身上。于是在他创作的初期,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表达了对大叶荷的深深的怀念以及对她不幸身世的描述。
艾青创作还受西方哲学和文学影响。在诗歌中,他将现实主义主义手法和象征手法结合起来,吸收世界诗艺的营养,大大提高了其丰富性。同时他又深植于民族的土壤,感情炽热,结合了革命浪漫主义诗风和现实主义本色,极富革命战斗精神。
艾青在其创作中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其独特的审美意象,忧郁和崇高之情,反映民族杯具性境遇。追求感受力的统一,善于捕捉意象、色彩渲染增加形象鲜明性,具有散文美,融汇光彩和音乐的律动。递进排比句式,首尾呼应的手法。“太阳”和“土地”是艾青诗歌中两大中心意象,是其创作的核心和支柱。在他的创作生涯中,艾青把自我对于祖国和广大农民的深切关心赋予在诸多作品中,他与劳苦大众一齐同呼吸共命运,可谓忧国忧民。他的忧郁就是农民的忧郁,他的愤懑就是农民的愤懑。而他对“太阳”的不懈追求和向往,也表现了他对这一个时代的忧虑,他期望光明、春天的到来,能够带领深陷黑暗中的人民走向黎明。两个意象互相映衬,完美融合,到达现实与梦想的交汇,民族与世界提高思潮的统一。
艾青融合个人悲欢于时代悲欢中,反映自我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对旧社会的仇恨和诅咒,这是艾青创作的思想主旨。
初一读书心得体会篇8
很早就听说过艾青是有名的诗人,曾无数次幻想他的诗是什么样的,是像___那样豪放,还是像秦观那样浪漫,初读艾青诗选,心中竟泛起阵阵涟漪。
艾青出生在一个封建家庭,一到三岁都被寄养在一位农妇家中,他从小便感受到生活的贫苦,却始终心中充满阳光,充满希望。我很喜欢艾青的现代诗,总觉得那些充满沧桑的文字让人读起来热血沸腾。任时光荏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是在记忆里永存的。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他的成名作,读后感的优先选择也一定是它,可我却独独钟情于他的另一首诗:《愿春天早点来》。
这首诗是他前期的作品,风格深沉,表现对春天的无限向往。这是一幅很美的画面:我站在屋檐下看着田野,门前有一条黄色的路,一直延伸到很远很远,池沼凝结着冰层,山上闪着残雪的白光。天空暗沉,有些灰蒙蒙的。
他希望雪可以赶快下完,美好的春天可以早日到来。待万物复苏,暖阳到来之际,他便穿上芒鞋去寻觅温暖。他从小就受了不少苦,便不愿度过冬天这样的严寒季节,所以他喜欢春天,喜欢太阳,喜欢温暖。心中充满阳光,充满希望,期待春天的生机勃勃,期待春天的温暖美好。
我很喜欢这首诗,因为它很美,让人一读就觉得很有画面感,觉得很温暖。“等路边吐出一点绿芽时,我将穿上芒鞋,去寻觅温暖。”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他像一个刚刚来到世界的孩子,心中充满了对世界的幻想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突出一点绿芽让我眼前一亮,感觉这个世界都是美好的,不再有苦难,充满阳光,带来了希望。春天是个多美的名词呀,春天会有很美的桃花,会有很动人的栀子花,还有迎春和含笑对你表示着欢迎和微笑……
春天终将到来,阳光变得柔和,伴着微风,夹杂着花香……
初一读书心得体会篇9
泥泞的道路上,印着一排排脚印,移动着,沾染着土地的气息。那是在暮色中前进的人们。应该是刚刚从自家农田归来的农民。也只有他们,不惧夜色,没有路灯也不在乎。因为太阳的余晖还在,不久后还会亮起星星,群星闪耀的热闹。
故乡的生活永远是美妙的。我私心想着,但实际我已远离故乡。现在,快要遗忘的故乡也因为这本《每个故乡都在消逝》唤起了童年的记忆。
曾经我不懂故乡,因为熟悉,所以缺少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如今我翻动着书页,故乡的点点滴滴都在脑海里闪现。书中的乡村就像我的故乡一样,也是那么美。书中有流萤飞舞,我的故乡纵然没有见过,但夏日的昆虫还不少吗?五颜六色的蜻蜓盘旋在头顶,它们灵活地飞来飞去,有时还摇动着翅膀故意停在你的肩膀上挑衅。和它们玩是绝对不会闷的,就算目送着它们远去也总是充满希望。甚至是各种各样的小飞虫自由地穿梭在菜田里。它们虽然小,但飞得不快,是很容易找到它们的。
我还曾记得年幼时抓过的瓢虫。透过玻璃瓶,那小小的火似的身影一点点地爬动着,然后又不动了。以为这小精灵就这样闷死了,我急忙把它倒出来,它抖落抖落身子,就飞走了。轻盈的翅膀好像载着我的梦,飞向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地方。文中也有一只瓢虫,它在车窗与作者相遇,短暂离别,却产生了无数支明丽、欢快的歌。当它破窗而出时,划出了作者远行时最美的风景。
原来童年的时光竟这样美好惬意,连一只昆虫都满载幸福和快乐。
我不再捉鸟、昆虫,和一切大自然的生灵。哪怕偶尔见到特别漂亮的,有触碰它们的意思,也因为这本书而打消了。我明白鸟儿只有驶入蓝天时最美,花朵只有自由绽放时最美,甚至是一草一木都在无言中美丽,装点着我们的生活,我又怎么忍心伤害它们呢?
倘若这自然消失了,我想故乡也不会独自苟活。没有故乡,我又该何去何从呢?我想等我长大了,我会带上这本书,回到故乡,重建美好家园。
初一读书心得体会篇10
《植树的牧羊人》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的一篇文章,说的是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树的事。
如果一个人住在荒山野岭那是什么感觉,不是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就是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一个人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温馨的家没有了,精神支柱倒塌了,只留下孤零零的自己,心里会是什么滋味,要是你,你会怎么样?要么混混沌沌的过日子,要么站在悬崖边,眼一闭,跳下去,追随自己的亲人而去。
而作者笔下的牧羊人却不一样,他是一个靠信念活下去的人。虽然遭受了同样的挫折,却没有选择放弃希望。虽然生活抛弃了他,他却一如既往的热爱生活,他要用自己的行动改变生活。有了这个信念,他就有了活下去的勇气。
他离开了自己的农场,来到荒山野岭,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没有水,废弃的房屋东倒西歪,狂风夹杂着尘土,炽热的阳光烧烤着大地。他来这里干什么?他要在这里种希望,用自己的双手,改变这个残酷的世界!
他不觉得孤独,他放了一群羊,养了一只狗,猎 枪也擦的锃亮。他每天去种100穴橡树,从不间断。他相信,山上有了树,就会有生命。
为实现他的这个信念,他才坚持不懈。几十年过去了,他的愿望实现了。这里有了森林,有了溪流,有了村子。土地肥沃了,城市里的居民也到这里居住,这里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一个人活着,一定要有一个目标。不能因为生活上遇到了挫折就失去了信心和勇气。《植树的牧羊人》使我深深地懂得了一个道理: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能光想着自己,还应当应当想到别人。母亲给了我生命,社会给了我成长的环境等等,我们从社会上得到了我们需要的,我们也应该要学会回报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