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体会心得(2)
既然吕布打了曹操个出其不意,曹操就来了个将计就计,诱敌深入。他谎称自己被火烧死了,果不其然吕布那边的探子听到这个消息,想也没想,就冲入城中。骄兵必败,埋伏早就设好了,就等着吕布这个表演人入场,吕布拼死抵抗才留得一命。这年,蝗虫忽起,粮食都没有了,曹操只能回鄄城暂住。
胜败乃兵家常事,两人打得不可开交,但终究还是曹操赢得上筹。吕布还是输在了无谋上,有一陈宫,他却不用,实是令人惋惜。
曹军势力过大,吕布决定先避其锋芒,与刘、关、张三兄弟交好,想得一容身之所,与刘备套近乎,称兄道弟,又令妻女出拜刘备,刘备再三推阻。张飞是个暴脾气,容不得他人对自己大哥有一丝不敬,大喝要和吕布大战三百回合。刘备到底是心善,让吕布去了小沛安身。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体会心得4
《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不一样的时期读它,有着不一样的感受。
在小学高年级,再读原着《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好处的鸿篇巨作。对里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我最崇拜的诸葛亮,从火烧新野,骂死王朗、空城计、妙锦斩魏延中显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并非神仙,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了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一出祁山失败,自我也被降职。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别人和自我不犯错误,不就应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横加指责,也不就应因为自我的一次考试的失利而灰心气馁,更不就应为自我取得的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人无完人,我们身上也必须存在着需要充实改善的地方。
而我喜爱的三国猛将张飞,长坡桥单骑救主,智夺瓦口,义释严颜,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关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务正业,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我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还陪上了黄忠、刘备和蜀国七十五万大军的性命,使蜀国状况一落千丈。相反,魏国名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态度乐观,使一代奇才诸葛亮无计可使,以病死五丈原为告终。可见当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就应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
随着我的成长,每次研读《三国演义》都有不一样感受,《三国演义》真是伴我成长的一本好书。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体会心得5
《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文学家罗贯中根据当时所流行的话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争霸天下的野心家们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吴这三国交织而成,其中,以蜀汉为主体。作者对蜀汉中的主要角色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大加赞赏,对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则是以贬居多。每一个人物都是那么的活灵活现,不禁让我们赞叹。
读完后的第一感觉就是罗贯中不仅文笔好,智慧我想也超乎常人。就先说在他的笔下战场是多么的栩栩如生,读者就像身临其境一样。每个人物描写的都那么饱满,性格非常的突出。例如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鬼神不测之机。其手摇羽扇,运筹帷幄的潇洒形象,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心中“智慧”的代名词……
不过你要是把《三国演义》当成历史书看就大错特错了。历史上实际没有"过五关斩六将"这段故事,这是作者的艺术虚构,其目的是为了表达关羽不辞艰辛千里寻兄的忠贞之节和义勇之慨。尽管"过五关、斩六将"在逻辑上经不起推敲,但它却符合听三国故事而无暇辨别地理方位的广大民众的审美心理,天长日久," 过五关、斩六将"不仅已被人们接受,而且已经成为典故。我们只能说这就是罗贯中的才华吧。
如果问我你喜欢《三国演义》里面的哪个故事?太多了,一下子回答不了吧。但我最喜欢的就是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了。草船借箭:从诸葛亮赶下军令状,就能看出来他绝对是个做事情没有把握是不会尝试的人。我想刘备要是没有诸葛亮,他很肯能战胜不了疑心颇大的曹操。诸葛亮不仅是足智多谋还是个天文学家,要不说人家是神人呢!那我们来说说火烧赤壁吧。我到现在都想不明白,诸葛亮是怎么预测到风向会有变化呢?或许人家比天气预报员还专业吧。
读一遍《三国演义》原着,便有一次收获。我现在的理解都是很浅的,要想真正的品味《三国》,感受《三国》要读很多遍才可以呢。
忠心推荐大家读《三国演义》。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体会心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