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700字范文
三国演义描绘了东汉末年至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宏大战争,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700字范文该怎么写的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三国演义读后感700字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三国演义读后感700字范文1
“滚滚长江东逝水……”每当耳边响起这首歌曲,我都会想到家喻户晓的《三国演义》这部书,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这本书讲述的是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群雄争天下的故事。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塑造了200多个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其中有忠勇双全的关羽、宽厚仁义的刘备、野心勃勃的曹操、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等等栩栩如生的英雄豪杰让人敬佩不已。
这本书里不光有武将打斗的精彩片段,还有三国斗智斗勇的故事,比如水淹七军、单刀赴会、空城计、草船借箭、三英战吕布……真是叫人大呼过瘾,这些故事情节描写的生动细致,读之令人惊心动魄、荡气回肠,就像是发生在我眼前似的,特别是关羽、诸葛亮、黄忠之死,我看完之后热泪盈眶,为之伤心。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火烧赤壁了,为了抗击曹操,孙权、刘备联盟,共同抵抗曹操。黄盖先诈降,诱使曹操中计,曹操将战船首尾连接,火船冲向曹军,一时火光冲天,曹军被打得七零八散,不是被烧死就是被打死,一支精锐部队马上就变成了一群溃败的游兵散将,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每当读到这,我不得不为古人的智慧点赞!
以史为鉴以史为例。从《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我体会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足够我享用一生。读历史,让人明智。读国学,让人明理。从这些经典中,我们可以与英雄对话,与历史交谈。读三国,让我身处这个充满魔力的三国世界流连忘返,我要在这个三国世界中继续探索!
三国演义读后感700字范文2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名著,其中我要向大家介绍诸葛亮这个人。
诸葛亮可算是智勇双全,神机妙算,我对他可是无比的佩服。下面我就说说他的故事吧!
第一个是“空城计”的故事。自从诸葛亮失了街亭以后,准备带兵离开西城县。谁知司马懿带了十万兵马,向县城逼近。而这时诸葛亮手下只有两千老弱病残的兵。怎么办呢?诸葛亮想了一条妙计。他挑了几个好兵装成老百姓的样子,在扫大街,城门大开。司马懿的部队来到城门下,看见几个百姓在慢悠悠的扫大街。诸葛亮在城头上,手里拿着鹅毛扇,一付很悠闲的样子。司马懿一看,心中想:“我带着十万兵马诸葛亮都不着急,他肯定有埋伏。”所以司马懿没敢再向前进攻,便退兵了。
第二个是“木牛流马”的故事。在一百二回,长史杨仪报告说:“我们的粮草在剑阁,如果派人马去搬运,很不方便。”诸葛亮笑道:“其实我早想到这一点了,以前所积的木料,还有在西川买下的大木料,我可以教工匠做木牛流马,牛马不喝水,不进食,搬运粮草非常方便。我已下令制造了,只是还没有造好。”众人听了都非常高兴。造好一千个木牛流马后开始运粮草,非常方便省事。不料被魏军看见了,抢走了五六匹。司马懿派人比葫芦画瓢造了两千只,也开始用于搬运粮草。手下人把情况报于诸葛亮,诸葛亮又教了一个办法。他派兵拦截魏军的运粮兵,把木牛流马的舌头转了一下,它们就不会动了。救援的魏兵来了,对木牛流马抬也太不动,运也运不走,一点办法也没有。而诸葛亮又派五百军兵装作天兵天将的样子,把木牛流马的舌头又转了一下,就轻而易举的把它们赶走了。
这两个故事充分显示了诸葛亮的过人才智。我非常喜欢他。
三国演义读后感700字范文3
这个寒假我认真地品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明朝伟大的文学家罗贯中先生在《三国志》基础上,吸收了前人的创作精华,写就了这本《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一共有一百二十回,我每天坚持品读,渐渐地被书中的故事和人物深深吸引,感触也非常之深!
《三国演义》主要讲述在东汉末年魏、蜀、吴这三国纷争的故事,从黄巾起义开始至三国归晋为止。三国期间涌现了无数的英雄豪杰,有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关羽、赵云等,罗贯中先生将每个人物都写得那么活灵活现,性格非常突出,看了让我赞叹不已。我最喜欢的要属诸葛亮了,他手摇羽扇、运筹帷幄的潇洒形象让我印象深刻。诸葛孔明实在是一个无法让人不着迷的人物,也是千百年来人们心中“智慧”的代名词。诸葛亮神机妙算,辅助刘备打过许许多多的胜仗。草船借箭;在赤壁之战中巧借东风大破曹军;进攻蜀州的时候夜观天象,推测庞统之死;后又摆空城计吓跑了曹魏十五万大军,充分显示了他的非凡才智。我好想成为一个像孔明一样有智慧的人,所以我现在一定要好好学习,使自己变得更加聪明,更强大。
《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战争的刻画也是入木三分,让我也觉得自己也仿佛置身于三国期时。比如三英战吕布的马战、火烧新野这样的火战、水淹七军的水战在书中比比皆是,而连环记、空城计这样的智斗也非常多,真是精采绝伦!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提到扶不起的阿斗、说曹操曹操到就是出自三国的典故。看来如果我们不看三国,会让自己与别人的交流受到影响。《三国演义》真是一本经典的名著,要想真正的品味《三国》要读多遍才可以,有时间我一定会去再细细品味三国的精采。同学们就不要磨蹭啦,赶紧也来看三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