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库吧 > 文学 > 读后感 > 读后感700字 >

《围城》700字读后感5篇(2)

镇圳分享

  《围城》700字读后感4

  这是一本睿智的书,因为他的有趣源自一位智者对人性的洞察与调。人这种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人生处境实质上的尴尬与窘迫,人对此的浑然不知、洋洋自得,或者者虽有所知却也无奈,偶尔也被它深深刺痛,作家于此有深刻的洞察,调即触到痛处又有某中宽容理解,如果读进去的话-----这太容易了,在哈哈大笑或含笑、讪笑之时,你会叹为观止,会惊异于作家何以竟能做到这一步。

  小说中三闾大学的学生不好对付,方鸿渐省悟天下古往今来的这个瞧不起那个,“没有学生要瞧不起想生时那样利害”,“眼光准确的可怕”,赞美未必尽然,但毁骂“简直至公至确,等于世界末日的‘最后审判’,毫无上诉重审的余地”。

  《围城》给我们一个真正的聪明人是怎样看人生,又怎样用所有作家都必得使用的文字来表述自己的“观”和“感”的。《围城》的魅力是双重的;一是生活本身被作家展现出来的,一是作家展现出自身的。

  小说的魅力就在于这种既睿智超拔又亲切入人性洞察,在于对此富有个性的智慧传达。小说中的嘲弄与幽默,写人的心态与外貌,语言简洁明快,决不滥情。

  围在城中的人想突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大抵如此。说到幽默,自然是这部小说的显着特色和最迷人之处。它来自洞见、智慧、学识、才华,以及一种观赏的情趣,处处禁不住那自己洞若观火的人性中的确存在的可笑之处开开玩笑。

  小说前半部分的那些吃饭斗嘴、争风吃醋,调意味是最浓了;而当我们看到三闾大学,辛辣的讽刺味则突出些;小说后半,芳鸿渐回到上海,往日的朋友或冤家都以星散,他的才气也就减了,更多的是谋生艰难。

  读了钱着,包括那些学术着作,尤其是读了这本《围城》,你会觉得自己周围的一切,包括自身,包括自己原来颇为热衷的一些东西,都增添了不小的戏剧色彩。

  《围城》700字读后感5

  “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中的人想逃出来.”这正是?围城?,书中的人物,正如是般地生活着,“围攻”着,“逃离”着.

  虽然说,文章巷中的“围城”是用来喻罗素的婚姻,但方鸿渐的婚姻却更如“围城”,他总是想挣脱他人的束缚,一心想要从他人围攻的城中逃出来,同时,他还期盼自己追求的,一心想冲进自主婚姻的城中,先是与周家大小姐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虽然“方先生”反抗过,但给他父亲的一封信就“镇压”了,不幸周小姐病逝,才有了后话 —与苏文纨,唐晓芙的事.苏文纨本以为方鸿渐是她的囊中物,但,方鸿渐却不买涨.然而,随着苏小姐那张纸的捅破,唐晓芙那方面的真事也告吹了.于是,方鸿渐离开上海,却遇到了孙柔嘉,在孙柔嘉的一手策划下,方鸿渐自以为进入了自主婚姻的殿堂,却没想到,这才是他苦难的开始.

  有人说,《围城》是现代版的《儒林外史》,正如《儒林外史》一样,《围城》的确饱含幽默,几乎每一页都能让你捧腹.就在这貌似轻松幽默的文字下,却深藏着尖锐而辛辣的讽刺.书中的故事再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让人不得不深思.

  小说主人公方鸿渐虽然说除了那两瓣活肉,就没多少能耐,但却极其争强好胜,每每被人贬损,就暴跳起来,两瓣嘴唇上下翻飞,唾沫飞溅.尽管他是个地地道道小人物,但也不乏“上进心”,其幽默搞笑之处不胜枚举.既而是有些本事,又有些理想,却常常不务正业的赵辛楣,先与方鸿渐争风吃醋,后又成了方鸿渐极少的朋友之一,趣事自然也不少,还有方鸿渐的老爹方遯翁,百里挑一的老乡绅,顽固得可笑,迂腐得可笑.他还送了儿子一只“走得非常准”的,“每点只走慢七分”的祖传老钟.

  在序中,钱钟书先生这样写道:“在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那么方鸿渐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小市民的代表,赵辛楣则是资本主义社会里有理想的小官吏们的代表,而方遯翁则是封建老残余的代表了.虽然,背景是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虽然是个弥漫着火药气息的年代,虽然中国大地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但生活在大都市中的这些人,却似乎没受多大的影响,真是鲜明的对比.


相关文章:

1.2019昆虫记读后感700字范文精选5篇

2.《我和我的祖国》电影观后感700字精选5篇

3.读后感-酷酷吧

4.《西游记》读后感700字范文7篇

5.2019西游记800字读后感5篇精选

更多>>初中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1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