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库吧 > 文学 > 读后感 > 读后感800字 >

最新读《三国演义》有感800字10篇(2)

美琪分享

而刘备,诸葛亮等人都是整本小说行文的线索,一开始桃园三结义,把赵云收入麾下,再到后来请诸葛孔明出山相助,刘备的实力正在一步步增强,到后来智取荆襄九郡,入主西川,平定汉中,刘备开始称帝。但这也是蜀国慢慢开始衰弱的前兆,个员老将都老了,关羽,张飞相继被杀,黄忠战死,刘备也托孤白帝城,赵云、马超病死,最后诸葛孔明独木难支,也“陨大星汉丞相归天”。然后蜀国基本都完了。

我认为,刘备让关羽驻守荆州就是错的,若关羽不死,那蜀国也不会那么早衰弱。因为关羽自恃武艺高强,刚愎自用,不听劝诫,骄傲自大,最后才会中了陆逊的诡计。反之如果常山赵子龙来守荆州,那他就不会失了荆州了。若刘备讨伐吴国时,带上诸葛孔明,那也不会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了。还有,如果诸葛亮当时听了刘备的遗嘱,不让马谡守街亭,那也不会北伐失败了。所以都是是一个个小错误导致了蜀国的衰弱与最后的灭亡。所以这都是十分遗憾的。在罗贯中的笔下《三国演义》就是个悲剧。

但是,我认为《三国演义》太过夸张了,把一些人物都神化了,太不真实。例如,诸葛亮夜观天象而知道一些将要发生的事情,他在平定南蛮时还能见到山神,又如于吉、左慈等道士有甚深法力,还有关羽死后竟然能够附体吕蒙,在战场中显圣,首级的眼睛还能动! 太不可思议了!

所以《三国演义》这本书有其好的地方,也有其不好的地方。也不是不好,就是太夸张、太神化了。

最新读《三国演义》有感800字篇7

三国,是罗贯中所著。一个暑假,默默的翻完了这一本书。想起哪一首歌;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脑中一幅幅各地混战的局面,死伤无数,不禁长叹一声,多少英雄人物,永远的倒在了那片土地。

让我影响最深刻的,就莫过于蜀国了,刘关张三兄弟的桃园结义,刘备的三顾茅庐,赵云的加入,五虎上将张飞,关羽,马超,黄忠,赵云的存在,造就了那一番令人热血沸腾的蜀国。刘备,乃是当时社会的仁义之君,受到了当时人民的爱戴。他乃是汉室后裔,一生的愿望就是振兴汉室,消灭其它的军阀,招纳天下贤士为自己所用。但手下毕竟是武将为首,文官为辅。军队太过于鲁莽,纪律也没有其它国家那么严明。及时有十分遵守纪律的赵云,但是关羽张飞过于自大,最终也无济于事,军队纪律仍然不行。虽有南阳诸葛亮的存在,但也不能挽回局面。最终导致了蜀国的覆灭。

最能让我热血沸腾的是东吴,孙权小小年纪就担任起了为父报仇的责任,是三国中最年轻的统治者。在他的影响下,就连鲁莽的吴下阿蒙都开始认真读书,最终文武双全。东吴不得不提一下周公瑾。既生瑜何生亮,最终被诸葛亮给活生生气死。导致蜀国与东吴结下了不解之仇。鲁肃,也是东吴一大才子,一向一大局为重,曾经不惜一切代价的保持孙刘联盟不破裂,避免造成大隐患。是一个明实务的人。有了他,也是东吴一大福气啊。东吴有着良好的地理优势,如果要攻取,必须要水路取胜,而北方军队没有水军,士兵水土不服,即便是路陆上战斗力也会减半,可以说是易守难攻。

魏国曹操,虽不曾当上皇帝,但也体会了皇帝般的待遇。阴险狡诈,还和董卓一般好色。为达到目的而不惜一切代价,他曾经说过,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这边是他的真实写照。甚至想杀了手下一位重要大臣荀彧。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些都是他的作风。但手下还是有不少衷心大将的。如曹仁,典韦等。造就了曹操的一番大业,身为魏王,虽然官职远不如汉献帝,但是实权全部都掌握在魏王的手中。虽然没有名义上的皇帝,但其实就等于是皇帝了。不过最终,他在临死时还没有废汉自立,反而将这个机会留给了自己的儿子。他最终还是因为头疼而死,曾经他完全可以让华佗救治,但还是因为多疑而杀了华佗,他的多疑害了他,但曾经就是因为他的多疑而救了他,唉,简直就是有利有弊啊!

三国时期,人们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多少英雄好汉都战死沙场。那,真是一个残酷的时代。真是应证了那句话;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最新读《三国演义》有感800字篇8

“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这是最能突出曹操野心的一面,他可以错,但他的部下不能错。他因为自己的多疑而杀了吕伯奢一家其他几口人,在吕伯奢回来的途中竟然又狠心将他给残酷杀害了——他是多么的残暴啊!因此陈宫才会理他而去——就是因为他的生性多疑,残忍恶毒,使陈宫对曹操的看法完全变了,本来把他当做有伟大志向的人,现在又当做一个杀害亲人的小人。

为得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孟德之雄才大略之体现,他不急于求成,知道韬光养晦,不挣一时之得,深谋远虑,可是智者千滤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无意是他吃败仗之原因。

他的野心亦能体现在他的生性残忍,为报父仇,攻城屠杀百姓数万,无辜的残骸把汜水都堵的水泄不通。这与之前的叛军之首董卓有什么区别呢,不过就是一个是非正义的,一个是假正义罢了。

可是他的雄才大略依然为我们至尽传诵。曹操是中国百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千百年来人们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臣,但是我认为对他最好的评价是奸雄——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曹操有统一北方的历史功绩,这是无法泯灭的历史事实。在北方统一的`战争中,曹操发挥了杰出的才干,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曹操既是一个军事家,也是一个诗人,在短歌行中曹操就发挥出了他的才华,这样的诗句不是一般文人所能达到的文学意境。

曹操虽然聪明但是在赤壁之战中他败的是惨不忍睹,几乎是全军覆没,然后他仓皇逃命最后也好不容易才捡回了一条小命,和他一起活下的手下也所剩无几。这正是因为他的轻敌,因为他的自傲使他输掉了战争,这是他输得最惨的一次。他虽然骄傲但也愿改,在赤壁之战后几年没有再次鲁莽的打仗。

曹操是个爱才的人,但他也嫉才。杨修之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为曹操嫉妒杨修的才华,就把他给杀害了。曹操为了自己的权力‘挟天子令诸侯’而屠杀了许多文臣武将。孔融、崔炎等对曹操有极大贡献的手下也尽死其手。曹操就是这么一个恶毒的人,对自己的手下也毫不手软,该杀的杀,该罚的罚。

曹操既是一个英雄,但也是一个奸臣,但到底他的功大于害,还是害大于功,那就只能由我们自己去理解了。但我认为不管曹操是奸是雄,他都是三国中的一个最厉害的人物之一,他会一直被我们给流传下去。

最新读《三国演义》有感800字篇9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多豪迈的词句!再配上《三国演义》中那么多豪迈的英雄拼战沙场的场面,着实让人的心情也跟着激荡起来。

与其说我写的是读后感,不如说我写的看后感,毕竟我只读过原著的一部分,我更多的是看关于“三国”的电视剧,因为看可比读快多了。如果问我为什么这么钟爱《三国演义》这种打打杀杀的故事,我想也许是因为比较喜欢故事里面各个英雄豪杰的性格吧。虽然英雄间也存在着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但更多的是让我们看到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过人胆识。那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豁达也仅仅只有乱世才体现得出吧。

曾有朋友跟我聊起《三国演义》,他们中有人有这样的疑问:“这作者把诸葛亮写得太神了吧?”。还有的人有不同的疑问:“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虽结拜过,但毕竟他们不是亲手足,可他们却比亲兄弟还亲,难道这世上真有这么深的情义吗?”我想大家也多多少少有过类似这样的疑惑吧?

说实话,我也有过,不过之后细细想了就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之所以作者把诸葛亮写得很神,都在于罗贯中把握人物性格基调时,都力求实现艺术形象与历史的相结合。他把诸葛亮进行了理想化,渲染了作者所寄予的感情色彩,从而使诸葛亮变成了神一样的人物。说起那三兄弟之间的情义,我想,也有他特定的道理。在关羽和张飞被擒杀后,刘备不顾诸葛亮三番五次的劝阻,执意伐吴,尽管最终惨败白帝城,这不难体现他们之间的情义。我们该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历史,尽管我们已经知道故事的来龙去脉,但就算结局已注定,我们也可以把自己放进故事里,体会当时英雄们的内心世界,之后我们便可以理解故事之所以这样那样的发展下去的缘由。

起初,我并不是因为它是名著,我才去看它,而是因为对它有着一些莫名的期待才想要去了解它。名著为什么称名著?我认为这是证明,证明它有流传千古的`价值!有人说过:初读“三国”和再读“三国”所抱的期待是完全不一样的!许多专家学者仍在研究《三国演义》,它那指不定还有没被挖掘的内涵正在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最新读《三国演义》有感800字篇10

最近我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它是罗贯中的著作,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使我认识买了书中很多人物、懂得更多的道理。

《三国演义》讲述的是在东汉末年,因为国家管理不善,各路势力割据,天下纷乱,导致天下三分为魏、蜀、吴三个大国。然而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之间的明征暗斗,最终归于晋国天下一统。书中有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周瑜、吕布、赵云等很多英雄人物,但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诸葛亮,因为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知识渊博,才识过人。

其中在诸葛亮草船借箭这一回,初读时我的心里感到非常疑惑。诸葛亮答应周瑜三天的时间要做出十万支箭,那要动用多少人手才行呢?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诸葛亮前两天根本没有行动,我心里都替他着急?他可是立了军令状的,三天内若是交不出十万支箭可就要执行军令,人头落地的。难道他是失去信心,放弃了吗?还是胸有成竹、另有妙计?继续读,第三天半夜,诸葛亮终于有行动了,但他没要做箭的材料,却只是向鲁肃借了草船二十只,我心想:这跟做箭有什么关系呢?难道他要坐船逃跑吗?我急不可待地继续往下读,原来诸葛亮懂的天文地理,知晓当晚天有大雾,准备了草船靠近曹操军营,诱敌用弓箭攻击,密密麻麻的箭射向草船。一夜之间,二十只草船借到了曹操远远不止十万支箭,完成了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诸葛亮可真知识渊博、心有妙计!

还有读到诸葛亮空城计这一回,我不禁感叹:厉害、厉害!诸葛亮的胆量实在是太大了!敢用一座空城吓退城外百万敌兵。这一计,虽然是一座空城,但是诸葛亮一人稳坐在城头面对敌军,司马懿是对诸葛亮的能力的惧怕,不敢冒然进攻,可见诸葛亮在敌人的心中的形象是多么的强大!也是诸葛亮胆大心细,熟知敌人的弱点,利用了敌人的弱点才能成功。诸葛亮真是心思缜密、艺高人胆大。

通过对《三国演义》阅读,我学到国家出现纷乱是多么的可怕,各种势力的明争暗斗,导致人们颠沛流离、民不聊生。可见国家的统一是多么的重要!我们应该热爱美丽祖国,不容许任何外来敌人侵犯祖国神圣的领土,我要学习诸葛亮,多读书,多积累,让自己变得强大!长大后建设自己的国家,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强大。

最新读《三国演义》有感800字10篇相关文章:

读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

三国演义读后心得分享

三国演义经典阅读心得体会样板

三国演义我的读书心得

三国演义观后感心得体会700字左右

读罗贯中著三国演义有感五篇

阅读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500字

三国演义阅读心得个人

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600字

名著《三国演义》读书心得600字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196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