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库吧 > 文学 > 读后感 > 读后感800字 >

三国演义读后感高中一年级

戴衔分享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是为了总结历史的兴衰规律。或日:“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一种历史循环论或是宿命论的思想。然而,至少从《三国演义》中所说的“周末七国分争”至清代,这一规律还是符合历史事实的。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三国演义的读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

三国演义读后感1

《三国演义》这个名词大家都熟悉吧,它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书的大概内容是:东汉末年,汉灵帝刘协昏庸无能。后被董卓夺权,曹操等地方诸侯组成联盟,立袁绍为盟主,征讨董卓。董卓后被吕布谋反刺死。再经过一番群雄割据,刘备、孙权和曹操三国鼎立。刘备占益州(今四川),曹操占北方大部分地区,孙权占江南地区。就这样,又经过了100多年,曹操手下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夺权。建立晋朝,统一天下。其中有三个经典的故事是诸葛亮的三把火,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每次针对的敌人都是曹操,虽然曹操拥有百万雄师,但对于才华横溢的诸葛亮来说,几把火就可以将这些兵士烧的片甲不留。下面来走进这三把火了解了解它们吧!

第一把火。火烧博望坡三国前期,曹操为了统一全国,而攻打刘备,此时刘备投靠刘表,驻在新野。曹操派大将夏侯敦进攻新野。这时刘备已经请出了诸葛亮。诸葛亮在新野设下埋伏,令赵云去诱敌深入,然后火攻。夏侯敦一时轻敌,大败而归。

第二把火,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不甘心,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两名大将率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觉得新野不能久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的东西。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再次大败而归。

最后一把火,火烧赤壁,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为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矗

三国给了我许多启发,也让我开始对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人要足智多谋,不能野蛮行事,做事还要三思而后行!!

三国演义读后感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每当听到这首词时,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三国演义》这本书。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历史回体小说。它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在书中,三国,是一个英雄荟萃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诞生了关羽、诸葛亮、刘备等英雄人物。他们虽性格各异,却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在这些英雄,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诸葛亮。

草船借箭,表现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七擒七纵,表现出了诸葛亮的大仁大义;六出祁山,表现出了诸葛亮的忠心耿耿;三气周瑜,表现出了诸葛亮的识人透辟;舌战群儒,表现出了诸葛亮的不卑不亢。诸葛亮在西城的时候,司马懿率领五十万大军前去进攻,当时诸葛亮手里只剩下一班文官,士兵也少得连敌方的一半都没有,可是诸葛亮不慌不忙,冷静应对,最终用空城计击退了司马懿。诸葛亮遇到困难从不放弃,而是思考解决的办法。可是,我只要一遇到困难或难题,就不肯认真思考,直接选择放弃,从不去思考解决的办法。所以,在生活、学习中,我要像诸葛亮一样,面对困难,勇往直前;面对挫折,毫不退缩;面对失败,毫不气馁。

我真喜欢《三国演义》这本书,它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让我受益无穷。我以后一定要好好读书,做一个对社会有帮助的人。

三国演义读后感3

这个寒假,我读了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这部书的确是堪称神来之作,不仅将历史上的很多真实事件写进了著作中,增强了真实感,而且同时有杜撰了很多有趣的历史故事,让著作读起来更加有趣味。

如果说我对哪个人印象深刻,那么我最想写的人物就是诸葛亮。诸葛亮,号卧龙,曾躬耕于南阳,也就是现在的湖北襄阳,满腹诗书,书中说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但历史上的诸葛亮真的是这样的吗?未必如此。

虽然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但根据一些史学家的研究,觉得《三国志》是比较尊重史实的著作,著作中介绍的诸葛亮是一个善于治国的人才,但其军事才能并不是像三国演义中写得那样厉害!

个人认为:诸葛亮的才能主要表现在战略规划和治国方面,在军事上并没有特别大的建树。有史实为证:诸葛亮在襄阳时,已经颇有名气,因此刘备慕名而去,而知名的隆中对其实表现的是诸葛亮的战略才能,他知道怎样逐鹿中原,政治智慧和战略才能卓著,但诸葛亮出山后,并非书中所讲的直接指挥将士打仗,譬如知名的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等故事都属于杜撰。再举一例:例如刘备取得西川以后,最信任的人是法正,而不是诸葛亮,而法正正是与老将黄忠在定军山战役中大破曹操,斩杀魏国名将夏侯渊的军事参谋。

再者,即便是夷陵之战中,刘备亲征,也没有带诸葛亮随军,如果诸葛亮的军事草能真如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那般深不可测,刘备断然是不会不委以重任的,毕竟正如孙子兵法所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33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