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乐乐参考(2)
如今年久,墨迹不再清晰,父亲去年还提起:“那幅字,用墨不佳,写得也一般,不是老人的最佳水平。”但于我,好坏都没关系,它依然是我心中最美的《赤壁怀古》。那幅字,在我无数次的深情相望和高声吟诵中,也是我的“怀古”。
后来,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得以了解一个更加完整、真实的东坡:他是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君子圣贤;他是无可救药活出真我的处世达人;他是才华横溢著作等身的创作大家;他是熟谙养生颇有情趣的生活博主;他是孤身泛舟游山玩水的旅行大咖;他是招朋唤友吟诗作赋的文人墨客;他是尝遍美食自创门派的知名老饕;他是打坐参禅心存正念的修行居士;他也是,深受上至皇帝太后欣赏下至酒家渔夫爱戴却屡次遭贬在官场并不得志的东坡……
或许,正是种种这般经历,才造就了这个火了将近1000年也注定继续火下去的超级大明星。
与很多如梵高般过世才被人熟知的艺术家不同,苏轼在世时便受到全国上下的一致追捧,都说人红是非多。这不,在屡次借诗抒怀畅所欲言后,就遭遇了此生最沉重的一次打击----“乌台诗案”。若不是宋朝开国皇帝定下不杀士大夫的铁律外加太后的苦苦求情,他早已命丧黄泉,也就没有后面的东坡了。
之后的被贬受罚使得他难以在一地待到三年以上,身体饱尝奔波之苦,还好心理却泰然不为所扰。就在被贬黄州的路上,他还再次作诗两首,让家人颇感无奈他也自嘲“诗性不改”,这种临危不动、胸怀坦荡的凛然正气,如何不让时人及后人为之动容呢!
当然,他也不是全然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在与弟弟子由的交谈中他坦承送出上神宗皇帝书之后,真怕有生命危险,甚至有朋友(晁端彦)也为此担心。然而,他“饭菜里找出苍蝇非要唾弃”和“太相信人,不管与谁说话,都是畅所欲言”的本性使得他在发现问题后非要“一吐为快”。
在与晁端彦谈及怕被杀害时,晁一言不发,面色极严肃,他的一句“没关系。皇帝若想杀我,我死而无怨。
但有一件,我不愿一身就戮而使你拍手称快”使得二人同时哈哈大笑,进而释怀。
苏东坡传读后感4
苏东坡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的医生是丰富多彩的,他聪慧过人,心神更是天真无邪。它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才,阅读苏东坡的一声,往往会被他的浩然所吸引。
苏东坡自有其及其迷人的魅力。就如同魅力之在女人,美丽之在花朵,是宜于察觉而难于说明的。
苏东坡的这种高深莫测,令人不知应当因其大无畏的精神而敬爱他,抑或为了使他免于旁人的加害而劝阻他、保护他。
他身上有一股道德的力量,非人力所能遏制,这股力量,有他呱呱落地开始,即强有力在他身上运行。他挥动巨笔,肆无忌惮的泼墨,如同儿戏一般。
对于苏东坡的人格与品质,我只能说自己可能连仰望的资格都没达到。
在历史的长河中,迎来又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人,而苏东坡是一个渺小而又庞大的人,为何说苏东坡伟大,因为,苏东坡像一面镜子,从他的一生中可一折射出中国文人的精神与思想。正是这些精神与思想才是中华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一直流淌,永不干涸。
我对苏东坡的了解甚至连表皮都没达到,认为自己真的幼稚,但还是要写下来,这既是我的读后感,也是我向一个伟大的文学领袖致敬,因为,我坚信,精神不会仅为生命的流逝而散去,而苏东坡的精神定会屹立在文化的长河中。
苏东坡传读后感5
今天,当我们提到苏东坡时,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宋代一位伟大的诗人和散文作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然而,他不仅诗作得好,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不过相比这些,更为让人难忘的应属他的诗,以及我们从他身上感受到的属于他的人格魅力。
读一本书,就是要将其读透。读《苏东坡传》,也就是要读透苏东坡这个人,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阅读第一本的人物传记,也是我首次真正意义上认识苏东坡,在阅读它之前,对苏东坡,最熟知的莫过于他的《水调歌头》了,我们只是通过字里行间的揣摩,来想象苏东坡。以前在的我心中,苏东坡就是一个大文豪,也许还带着些许的高傲。现在阅读《苏东坡传》,才算是开始真正认识他,了解他。
当别人问我们:苏东坡为何成功?也许我们只能干巴巴地应上一句:我也不知道。其实,想要真正了解一个人,须先从心出发,从细节上发掘。在读了《苏东坡传》的前三章后,我才对苏东坡其人有了浅薄的认识,然后我才发现他与我想象的苏东坡是截然不同的。他是一个好学之人,在幼年之时,便想要成为范滂一样的人,可见从幼年起,苏东坡心里就埋下了好学的种子,在长大以后,绽放出来,这好学之中更是带有勤奋,在他闻名遐迩之时,却没有飘飘然,而是每天在家背诵汉书,由此可见他的谦与勤,更有一次,他的朋友见他在抄汉书,却只抄一个字,很是疑惑,随即才知道苏东坡背诵汉书,只靠一字便可背诵出数百字,由此可见,苏东坡除了谦虚勤奋好学之外,更是懂得学习方法的人。他还是一个豪爽之人,他能在大雨倾盆而下,狂风卷地而来之时,仍若闲庭落步,在雨中漫步,风中吟诗,而不似其他人那般,纷纷狼狈地在风雨中四处逃窜,寻找遮雨之处,他潇洒而又不失礼节,能迎风面雨,无论风多大,雨多猛。任凭晴空万里,光芒万丈,又或是阴云密布,电闪雷鸣,他,始终是那个他,不论遭遇如何,他总能一蓑烟雨任平生,无论前方是祸还是福,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也是一重情之人,在第一任妻子死后,著下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样的千古哀词,不可谓不凄美。也许苏东坡还有许许多多我未曾了解的事,未曾认识的性格,但至少现在看来,苏东坡定不是高傲之人,也不是飘忽然之人。苏东坡的成功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偶然之处在于,他生在宋朝这个公认的重文轻武的朝代,他出生在一个崇尚好学之风,辩论之理的地方,有一个如此好的家庭环境,让他有了舞笔挥毫的机会与无限可能;必然之处在于,他在人生短短百年间,几乎经历了所有人加起来可能经历的一切,才能让他有深厚的心灵积累。苏东坡的一生让我们明白,人的一生有中太多太多偶然性,可谁又能说没有什么是必然的呢?
苏东坡之所以在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一则是由于他诗文书画上的卓绝之美;二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