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库吧 > 文学 > 读后感 > 名著读后感 >

名著《西游记》读书心得感悟600字

芷晴分享

《西游记》这本书是由吴承恩所写的。讲述了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等保护唐僧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然后取得真经的故事。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2021名著《西游记》读书心得感悟600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名著《西游记》读书心得感悟600字1

我在读四大名著时令我印象最深得要数《西游记》了。书里面的情节生动有趣,人物形象更是刻画的栩栩如生。

在《西游记》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要数孙悟空了,它是一只从仙石里蹦出来的石猴,性格顽劣,大闹天宫闯下无数祸事被压在五指山下,后被唐僧就出收为徒儿,保唐僧一路西天取经,磨去了一身戾气最终也渡成了佛。

再说猪八戒和沙和尚也都是妖怪拜了唐僧后成了唐僧的徒弟。猪八戒在取经中虽然贪吃好色,但是在师父的循循善诱中也归入了正途。沙悟净吗,他本就是个老实敦厚的人,对师父忠心耿耿没有半点杀心。

他们唐僧四徒在取经过程中历尽九九八十一难,走近万里路,经历各种艰难险阻才求得真经。

最后文章结尾如来佛封唐僧为旃檀功德佛,孙悟空被封为战斗圣佛,猪悟能封为净坛使者,沙悟净封为金身罗汉,封白龙马为八部天龙马。

本书记载了师徒四人西行取经一路降妖除魔,化险为夷,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传奇故事。读完此书,我懂得了做任何事都要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

名著《西游记》读书心得感悟600字2

清朝诗人袁枚有云“文似看山不喜平”也就是说一部好的文学作品要写出“一波三折”才能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西游记》中有孙行者三调芭蕉扇运用“三叠法”,通过芭蕉扇的得失将整个故事情节串连起,使故事曲折多变,人物形象饱满可感,读来爱不释手。

“三”这个设定十分巧妙:“二”会让情节空洞,没有起伏,而“四”过于繁琐,令人疲劳,“三”就不一样了,既能充实情节,有起伏,还不会让人产生厌烦之感,这也许就是西游记中有那么多三的缘故吧。孙行者三调芭蕉扇中,我主要总结了三个三,三借、三骗、三战。

孙行者第一次借扇,靠结拜之情与铁扇公主套近乎,他一点不失礼数,一心只为借扇。这部分运用神态描写,凸显罗刹女对孙悟空的恨之入骨,为借扇难埋下伏笔。同时运用动作描写,说明悟空熟悉为人之道,不愿直接逼迫他人,不愿仗势欺人,表现了他的有情有义与机智。作者运用夸张手法,写出芭蕉扇的威力无穷,悟被空扇到了五万里外,悟空从灵吉菩萨那里得来“定风丹”。悟空返回再去借扇,无功,只好行骗,这就是一骗:孙悟空变做一个小虫儿,在铁扇公主肚里拳打脚踢,文章运用动作描写,突出悟空的机智与调皮、聪明与机警。虽借来假扇,但悟空并不气馁。

孙行者第二次借扇,即孙悟空第二次行骗,他幻化成牛王,骗取芭蕉扇,同时还骗得能使扇子变大的方法,这部分作者主要运用语言描写,足见假扮之逼真,充分体现悟空的智慧与机敏。悟空扛着大扇子往回赶时,被幻化成猪八戒的牛魔王又骗走了扇子,悟空后悔不已,暴躁如雷,拿起铁棒就打。这就是三骗,是孙行者被骗,

这第三次借扇,孙行者与牛王经历三战。第一战属于略写,牛王现出三相与悟空相斗,这是详写,突出悟空七十二变的精湛,他火眼金睛,每次都能降服牛王,他战斗经验丰富,始终保持着勇敢无畏的战斗意志。最后是三战,在众护法神将帮助下,将牛魔王收伏,借来真扇。三战过程以动作与语言描写为主,使人眼花缭乱,时而唇枪舌剑,时而刀光剑影,一环扣一环,甚是有趣。

孙行者三调芭蕉扇这个故事,通过三借、三骗、三战的曲折情节使孙悟空:重情重义,聪明伶俐,有勇有谋、不怕困难、武艺高强的形象跃然纸上,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遇到困难不能退缩,要有坚持不懈的恒心与毅力,遇事智取为上策,遇到困难求人时要真诚。

名著《西游记》读书心得感悟600字3

“三”在中国文化中是个很重要的数字,哲学中的“三”,天地人之道也。道家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儒家也有“三尊”、“三皇”、“三才”、“三纲”、“三教”的说法,中国人4的好多文化观念都与“三”息息相关。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巧妙抓住了这个对中国人有着独特意义的数字,三调芭蕉扇就是其中非常经典的一回。

书表唐僧师徒,一路风尘仆仆朝西而去,行到一处,正值秋天,却热气袭人,四处打听才知道,此乃“八百里火焰山,方圆八百里内寸草不生”,唯有找铁扇公主借“芭蕉扇”才能灭火。而这铁扇公主又唤罗刹女,正是当年与悟空结为兄弟的大哥牛魔王之妻,对于悟空而言,与牛魔王情深义厚,是真兄弟,可他不知,那枯松涧火云洞的红孩儿,是铁扇公主所生,红孩儿皈依佛门他们可不愿意,也因此兄弟二人恩断义绝。

这一来,想要借扇难上加难,一方“只想借扇过山”,一方“心绝为儿复仇”,于是三调扇,正是:

一调扇,猴王被扇五万里,灵吉妙借定风丹;二调扇,悟空进肚逼交扇,公主借换真宝扇;三调扇,天兵助战降魔头,罗刹女交扇助西行。

小时候读西游记总爱分好人坏人,可现在再看每个人都是立体的,比如牛魔王和罗刹女,虽然是“魔”而非正派,却深刻地体现出父爱母爱、亲情担当。

牛魔王在众天兵天将的阵势下,依然先保护罗刹女,是一位有担当的父亲和夫君;罗刹女也一样,当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幡然悔悟,主动请求帮孙悟空灭了火根,造福当地百姓,弥补了过错,最后修得正果,为故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所谓“一物降一物”,挚爱亲情面前牛魔王“魔性”大减,罗刹女洗心革面。

纵向对比,悟空没有因为昔日八拜结交的友情放弃斗争,理性处理,源于一路降妖除魔日渐笃定的西行决心。

“若干种性本来同,海纳无穷。千思万虑终成妄,般般色色和融。有日功完行满,圆明法性高隆。”这首小诗书写了开头,却也是结尾。字字传神,成为永恒经典。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8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