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转山观后感怎么写
观后感,观和感结合,重点在“感”上。“感”要联系生活、学习实际,努力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电影转山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电影转山观后感1
我突击看了《转山》。感触一般。电影的意义或许仅仅是供人消遣和放松心情,但其中传递一种信念,一种关于爱,关于生命的信仰。
片中张书豪为了完成哥哥骑车去拉萨的夙愿,遇到了“川哥”,遇到了家中失去顶梁柱的藏族家庭,途中遇狼,看见思念家人的留守儿童与妇女打电话给最亲爱的人。颇有点被感动。爱是一首经久不衰的歌。因为爱,我们坚持着。
小男孩小心翼翼的为他戴上帽子,恋恋不舍的问了声,哥哥什么时候回来时,他殊不知结果是未知的。此时,林书豪或许有对孩子的不舍,或许也在心里问了一句同样的话,但他的结果是否定的。一场场离别的场景,如电影浮现在眼前。生命的离别不是我们能控制的`?。
当“川哥”口中说着未来的美好憧憬时,跌下了山崖,摔成重伤。最后终于见到了神圣的“冰激凌“山峰,这是一种信念,我联想到了,我们的生活也就是这样,无论你怎么打算的多好,未来是不可测的,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电影转山观后感2
过年前就知道有一部关于骑行者的励志电影,虽然小投入,但是还是赢得了观众的好评。自己赶上家里出殡还有过节,没有静下心来看。刚看完,感触颇深,剧中的主人公张书豪失去亲爱的哥哥非常痛心,在告别哥哥遗体的时候,从哥哥的灵柩里拿出了哥哥生前的出行日志,也是哥哥生前的梦想—骑行到拉萨。
剧情简单,画面唯美,骑行的经验介绍也不是很多,装备也不是很讲究,就是那位路上的行者朋友的望远镜显得很到位。 分享好文刚开始看了周迅和另一位名人做的转山介绍短片,还是很不错的。我们都是行者,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有了梦想就不孤单。有亲情,有鼓励,困难都会克服,目标能够到达。有机会还是会和家人一起看。我家的宝宝睡觉了。睡觉去。明天新年的第一天班,开门红啊。
好时光总是过得太快,过年在乡宁的一幕幕还是那么温馨,以至于觉得太过留恋。新的一年里,龙马精神!
电影转山观后感3
今天我去看了一场电影叫《转山》,不是特意去看这部电影的,是临时决定的,转山观后感。因为它正好卡在这个时间点上,所以我就选择了这部电影。这正如人生一样,有时不是特意的,只是在合适的时间碰到了,于是就恋爱了、结婚了、生子了、过一辈子了。或许一开始是没有感觉,但到结尾了,总会有所感。
下面就是吾之感: 电影的情节是讲一个人骑着单车从丽江去拉萨的,期间会经过很多海拔高低不一的地方,整个行程是20多天,路上有野兽、有高原反应、有不同气候、总之是困难重重。 分享好文 在一开始的时候,有朋友劝他不要去,让他放弃。主人公也犹豫过,但最终还是决定go 。 行程的第一站是他遇到了骗子,被骗了钱。幸好遇到一个好人,一起骑车结伴同行,在一段下坡路上,与他同伴的人摔到马路外面,变成了瘫痪。 他一个人痛苦、或许也有放弃的念头吧,看他疲惫、忧伤的继续前行。他一个人不懂藏语、缺乏户外行车的经验,有高原反应、吃、睡都很艰苦,天气恶劣,路远险陡等等困难,他最终还是骑车到了西藏的最高处。 看了这部电影后,我首先是佩服他在一开始时的勇气,然后是在行程中战胜困难的那份意志,他那永不言弃的、乐观的态度。
其实生活中的我们,如果有了他这份勇气,有他那份意志,有他那些个态度,我们遇到的困难又能算得了什么呢,时间不早了,我就简写一下了,呵呵,让我们也let's go吧!
电影转山观后感4
我不曾看过《转山》这本书,但看了同名改编电影。
一小时二十九分,干净的画面,简单的情节,没有过多的修饰。
这是一个关于梦及继承梦之后勇敢把梦化作现实的故事。这是一个台湾年轻人在青春岁月里所经历的最悲壮、最华丽的人生篇章之一。
故事的开头场景在彼岸的台湾,城市的街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而在台北的某个角落里,一个亡者告别仪式正在悄悄举行。张书豪,一个大四学生他的哥哥因病去世,其内心对此始终无法释怀,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困惑。“大四结束那年,我哥去世了,一切来得很突然,对死亡,对失去亲人,我从来没有概念,那之后的日子很难受,很难受。我想逃离,但又不不知道该去哪。”直到在告别仪式上,“我”发现了哥哥的骑行日志。
那是他计划了很久却因死亡而最终没有实现的梦想,此时,“我”也明白该往何处逃离。“我”独自一人坐上了飞往大陆的飞机,决心替哥哥完成他违禁的心愿:骑着单车从云南丽江出发,沿滇藏线骑行至拉萨。这是一段艰险的路程,成功从此路线骑行至拉萨仅仅只有个位数。
对大陆人生地不熟的“我”,只能借着地图,独自一人摸索着走下去,四周是一片未知的黑暗。在丽江,被人轻易地骗去了三千五百元。在海拔2300米的曲孜卡,十月的黑夜里“我”险些坠入悬崖,好不容易遇到的.骑友云南人李晓川也因此重伤,中途退出了骑行之旅。在孤单的骑行路上,“我”遭遇了藏獒的围攻险些丧命,在海拔5000多米的乌然,因为食物中毒而昏迷了两天两夜。一路走下去,疲倦不堪,九死一生。最后,“我”成功地骑到了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