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刃出鞘》观后感1000字_影评1000字_1000字观后感5篇(2)
这部电影最让我惊喜的便是它摒弃采用传统的推理套路,采用了一种“伪全知视角”的叙事手法。即使主角的经历是那么的完整,也不是事情的真相(不过我认为这个设定有有意为之的感觉,是为了迎合这种叙事效果而设计的)。电影里埋下的伏笔很多,每个转折点都可以在前面找到呼应。
至于配乐,可以说最大程度地配合了悬念的产生,也没有刻意的一惊一乍;全片的punchline分配得很合理,让观众们作为“法官”始终带着愉悦的看戏心情。
最后说说这部电影的政治隐喻。在这个靠一位老人养活的白人大家族里,每个人各怀鬼胎。自负的女儿,出轨的女婿,只想着寄生的无用儿子,每月骗钱的儿媳,和每部推理剧一样,哈兰的每个家人都是自私自利的寄生虫。相较于哈兰的死因,他们更在意遗产继承权的归属。而这样一个白人大家族里,不同的政治立场又把他们区分开来,无时无刻不在刷手机的“极右纳粹小屁孩”,滔滔不绝赞同反移民政策的“法律捍卫者”,表示同情的“自由派白雪公主”,当他们的利益不受侵犯时,他们都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以一种中产阶级固有的施舍态度来“照顾”“理解”护工和佣人(她们则都是移民)但当他们的利益收到威胁,又立刻变得歇斯底里张牙舞爪。而最终的“狼人”为了遗产,不惜杀害自己的家人。相反,作为移民的女主玛塔,她是善良单纯的,正是她的品格,使得案件成功。不难看出这是对“白人至上”和特朗普政府的辛辣讽刺,这也是本片在北美引发热议的原因之一。
最后,真相水落石出,那一家人站在楼下,回头仰望着阳台上最终获胜的女主,她手中咖啡杯上的“MY HOUSE, MY ROLES, MY COFFEE”让我拍手称快。
《利刃出鞘》观后感篇四
TIFF今天看的四部里最喜欢这部,算超出预期。Chris Evans在片中的角色这次与美队有很大区别,彻底改头换面,演绎了一位狡猾的纨绔子弟,而且演的很好,但戏份不多,一小时之后才出场。
Toni Collette出演的角色也与她本人以往角色有巨大反差,贱兮兮的,也很亮眼。
其实放出预告,大家估计也会想到,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家庭谋杀案调查电影。如果只是单纯滴找凶手类破案片,确实不太可能吸引到这么多优秀卡司,而且大部分是演技派。那么他们是因为什么聚到一起呢?显然剧本有更加深层的寓意,探讨了目前依然在美国很火爆的移民议题,台词中处处充满对现实的尖锐调侃,甚至还调侃了网红、权力游戏。
虽然故事本身是围绕一起谋杀案展开,仅以此为基础去揭示一些富人的虚伪和自私。观众以为影片进行到一半就知道答案了,只是看主角们最后如何处理,但其实故事迂回曲折,是一场自私的富有阶级与淳朴海外移民的斗争。
Chris Evans等主要演员出演的正是崇尚白人至上的富人阶层。很多针对老川移民政策的调侃,才是最终让部电影容易获得观众共鸣的原因。片中两个场景尤其点睛,一个是全家人一起讨论老川针对非法移民的政策,另一个是Chris Evans的角色对女仆说:“我们把你当家人,但这里永远不是你的家。” 从这两段中可以看出很多美国人“排外”性和狭隘,在抽丝剥茧解决案件的同时,还加入了种族、阶级的讨论。案情本身的设置也十分微妙,故意设下圈套让观众无法看清故事的真相。
Daniel Craig出演的探员戏份很重,也超级好笑,与他一起办案的两位演员更有喜感,为影片带来很多惊喜。讲真,这位星球大战的导演Rian Johnson居然这么有幽默感,在做星战系列时还真没看出来,希望再接再厉。而且这部是他的原创作品,可见对剧情和人物的设计都很用心。影片所在的那所豪宅内部陈设及角色的服装也非常吸引眼球,成功营造出了神秘气氛。
片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结尾部分,那个写着“ MY HOUSE,MY RULES,MY COFFEE”的杯子最终落到了意想不到的人手中,那一刻,意味深长。
《利刃出鞘》观后感篇五
当大名鼎鼎的侦探布兰科带着洞悉一切的眼神,绕走,坐定在刀剑阵前的空椅上,甜甜圈终于被填满,而素来被戏称拥有“上帝视角”的观众们,在前一百多分钟剧情的推动下,心底燃起了前所未有,名为好奇心的火焰。
仿佛是狼人杀第一个白天的轮流发言,借助这种形式,覆盖在上流家族表面的华丽纱幔,被斯隆比家族各成员在警员面前轻飘飘揭开一角,而底下,是专属名流家族的污泥浊水。斯隆比老爷子生日晚宴的具体情形就这样,在各人的回忆下逐渐清晰,倘若此刻随波逐流地跟着导演设定的节奏,与布兰科一起破案,那你顶多只能当个三流探员。本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巧妙地重新排列并组合了传统侦探片的结构,使原本并不出众的故事变地格外吸人眼球,在各路侦探密自以为掌握关键时又迎头一击,引出全新的真相。而更精彩的设计,是家庭成员叙述下的回忆镜头,多加留心,在偶然交叠处不难看出些隐秘的矛盾:
“是镜头在撒谎!”
这个念头简直颠覆了以往严谨可靠的侦探电影形象,既然镜头不可靠,作为只能通过荧幕接受线索信息的我们该如何继续破案呢?近百年素来很少以主动形式出现的,属于观众们的积极性被调动,一向以平波出现的脑电波突然出现了强烈的起伏。在这场电影面前,移情效果被无限放大,人人都是侦探,抢先一步探出谜底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呕吐、药瓶、网球和邮件,一个接一个的烟雾弹可能将你引向破案岔路;警探、“美队”、猎犬和老奶奶,又在疑云密布的悬疑氛围里抽空带给你幽默诙谐的喘息间歇。
当然,倘若仅仅拥有推理和娱乐完美拿捏和各种恰到好处的致敬包袱等长处,该片还远远担不起烂番茄与豆瓣等专业评分网站上的高分。在导演提供给我们的如甜甜圈般精致的剧情下,是闪烁着凌厉的刀刃,从家族成员的群戏中,我们得以窥见那别有用心的安排:脱口而出的“纳粹做法”、关于外国难民的激烈争论、极似德国人的小男生......满屏皆是对美国所谓精英阶级的讽刺与美国现实社会问题的讨论,怪不得会有“美国队长已经不满足于在推特上骂川普了,他甚至出演了一部骂川普的电影”的网络戏说。
抛开以上形式外衣,再从技术方面单看此片,导演对于构图、运镜和布景的安排俯仰皆有深意:遗嘱被公布后,向护工玛塔打去电话的孙女踱步着从暗处走向镜头,最终一双略带慌张,因别有用心而闪烁不停的眼睛独留在明亮处;先前还矜持着富人优雅的大女婿得知玛塔不明态度,手中权杖动作的特写与步步紧逼下的扣心鼓点,敲击掉了他最后一层伪装。争夺遗产的群戏极富舞台效果,晃动的镜头紧跟冲出别墅的玛塔,前后夹击的斯隆比家族成员将情绪冲击到了高点,高手对垒,扑脸的炸裂演技,紧凑的节奏不容许有一秒钟的错过。(而家族中的每个人物,哪怕是小小配角通过镜头语言,都拥有了立体且丰满的形象,或贪婪或善良,或虚伪或真诚。)
更别出机杼的东西,就是在展示众上流人士巨额遗产面前的贪婪丑样,在处处埋下描绘贫富阶级悬崖落差的伏笔,在安排护工玛塔摆脱嫌疑真相大白之后,《利刃出鞘》做了与热片《寄生虫》大相径庭的事情,落脚于人文关怀:兰森的甜甜圈计谋最终没有成功,因为玛塔存于心底的善良本性,避开了兰森布下的陷阱,而摇身成为富翁的玛塔,在一系列曲折后做出了与侦探布兰科截然相反的共享遗产决定。
甜甜圈从天而降,但背后可能暗藏危机,至于那是虚惊一场的弹簧刀还是致人死地的利刃,就看在这场游戏中你是否足够善良。
相关文章:
4.观后感-酷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