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刃出鞘》最新电影观后感影评5篇_《利刃出鞘》观影心得(2)
这确实是一部神奇的悬疑片,它完全打破了传统悬疑片的探案模式,线索和动机的出现晚于对观众的揭秘,甚至在大部分的时间里都让侦探这个人物显得笨拙且多余。观众也一直处在导演的游戏中而不自知,就像戏中的角色们一样,即使亲眼所见的,也不一定是事实。如此一来,开篇揭秘中余下的疑点,后续剧情中新产生的案情,把扮猪吃老虎表演到极致的侦探和他精彩纷呈的“甜甜圈理论”,三方组合召唤大招,成就了最后的终极反转。
《利刃出鞘》的魔力在于,作为一部9012年的悬疑片,即使观众们在影片一开始就被编剧置于“无所不知”的上帝视角,但其实,不看到最后一分钟,我们什么都不知道。
《利刃出鞘》最新电影观后感影评篇五
Knife Out,正如片名,影片中真相的呈现也像一把利刃一样,干脆利落地被展现给观众。电影像极了一出狼人杀,观众在开头就坐上了法官的椅子,在洞悉女主的一切后,随着她的视角进入更复杂的局面。
影片开头直接呈现给观众一栋偏僻 复古 深不可测的别墅,印着“MY HOUSE, MY ROLES, MY COFFEE”的咖啡杯被端上最顶楼,那些古怪的装饰物被快速跳跃地插入,宣告着这个房子主人的身份。佣人推开门,果不其然,主人哈兰·斯隆比倒在床上,血流一地。
一个老人,家族权力的中心,在他85岁生日晚会后的第二天被发现突然死去,每一位参加晚会的家庭成员都有嫌疑。
观众跟随心神不宁的女主重新回到别墅,她将接受警察的询问。
此后的审问更是一出“天亮”后的辩白,只是不同的是,几乎每个人都撒了谎,隐瞒了自己所见所闻。就算是一家人也难免相互泼脏水。
开头让我以为是一部阿加莎式推理电影,复古的英伦风也有致敬的意思。以至于家庭成员接受审问的时候,我一时没有分清哪个是真相哪个是一面之词。随着玛塔的回想把事情和盘托出,我意识到这部电影的视角是开放的,甚至是反阿加莎的叙事。在阿加莎的故事里,每一个角色都把自己藏匿得严严实实,只有主角在一起又一起冲突后各个击破;而《利刃出鞘》则在一开始就把出场角色所面临的局面和做的事呈现给了观众,审讯中他们对警察撒谎隐瞒并不影响剧情的走向和观众对他们的认识。
尤其是玛塔在回答审问前对整件事情的回忆,她的故事过于完整且连贯,让观众自以为拥有了全知视角。由此开始,观众的注意力便一直放在玛塔如何隐瞒事情的真相,侦探布兰克扮演着“预言家”的角色,他收集了大量信息且在一开始就笃定哈兰不是单纯的自杀,他与玛塔之间的周旋成了主要矛盾,直到真正的“狼人”出现。在这里就不剧透谁是这个“狼人”了。
影片中插入了一场追车戏码,观众的视野跟随女主跳脱出别墅来到室外,这是在杀人推理影片中少见的。最后的反转来得突如其来也理所当然,只是这一段落与之前的衔接不够紧密,布兰克这个预言家一直到最后才把真相一股脑吐出来,虽然合情合理,但我个人总觉得只能勉强接受。直到这时,“法官”们才和“平民们”一同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这部电影最让我惊喜的便是它摒弃采用传统的推理套路,采用了一种“伪全知视角”的叙事手法。即使主角的经历是那么的完整,也不是事情的真相(不过我认为这个设定有有意为之的感觉,是为了迎合这种叙事效果而设计的)。电影里埋下的伏笔很多,每个转折点都可以在前面找到呼应。
至于配乐,可以说最大程度地配合了悬念的产生,也没有刻意的一惊一乍;全片的punchline分配得很合理,让观众们作为“法官”始终带着愉悦的看戏心情。
最后说说这部电影的政治隐喻。在这个靠一位老人养活的白人大家族里,每个人各怀鬼胎。自负的女儿,出轨的女婿,只想着寄生的无用儿子,每月骗钱的儿媳,和每部推理剧一样,哈兰的每个家人都是自私自利的寄生虫。相较于哈兰的死因,他们更在意遗产继承权的归属。而这样一个白人大家族里,不同的政治立场又把他们区分开来,无时无刻不在刷手机的“极右纳粹小屁孩”,滔滔不绝赞同反移民政策的“法律捍卫者”,表示同情的“自由派白雪公主”,当他们的利益不受侵犯时,他们都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以一种中产阶级固有的施舍态度来“照顾”“理解”护工和佣人(她们则都是移民)但当他们的利益收到威胁,又立刻变得歇斯底里张牙舞爪。而最终的“狼人”为了遗产,不惜杀害自己的家人。相反,作为移民的女主玛塔,她是善良单纯的,正是她的品格,使得案件成功。不难看出这是对“白人至上”和特朗普政府的辛辣讽刺,这也是本片在北美引发热议的原因之一。
最后,真相水落石出,那一家人站在楼下,回头仰望着阳台上最终获胜的女主,她手中咖啡杯上的“MY HOUSE, MY ROLES, MY COFFEE”让我拍手称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