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乡村》观后感范文【5篇】(2)
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入山林。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做出的郑重承诺。实现这一承诺,需要各地付出更大努力。贫困不是一两天产生的,要想根治,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和发展相结合。各地要围绕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相关要求,下定打攻坚战的决心,以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让真正需要帮扶的群众享受到扶贫开发的阳光雨露。
《最美的乡村》观后感4
“出水才见两腿泥”。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扶真贫、真扶贫,脱贫结果必须真实,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决不搞花拳绣腿,决不摆花架子。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诠释了真正的扶贫工作应该怎样去开展。
虽然我们绝大多数扶贫干部都能认识到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能够真抓实干的去执行扶贫工作,但仍有个别地方个别干部对扶贫工作敷衍塞责,开展扶贫工作只重其表,应付了事,甚至对扶贫这项任务存在抵触、抗拒心理,存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为扶贫攻坚任务的“领头雁”,扶贫干部应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做好扶贫攻坚的中坚力量。
首先要摆脱“应付式”的思想。有些干部把扶贫工作完全当成了应付上级领导的差事,做工作流于形式,抓不住重点甚至根本就是搞形式化、表面化,如“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一般。
其次要摆脱抵触的心态。有的干部不愿吃苦,担心受累,抱有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心态,没有真正把贫困群众当成“一家人”,对待贫困户不伤心,不用心,不尽心,因此对待扶贫工作也就不想干,不愿意干,不去干。
再次要摒除以权谋私的错误心理。有些扶贫干部觉得自己为了 扶贫工作加班加点,忙里忙外,四处奔走,受苦又受累,应当给一些“辛苦费”,吃一点,喝一点,拿一点没关系。更有甚者将扶贫资金挪为己用,完全当成了“自留地”。腐败的现象也就随之滋生。
最后要改正急于求成的错误态度。有些地方的扶贫干部急于求成果,出成绩,盲目跟风,没有深入研讨本地资源,贫困情况就乱开方,瞎吃药。不但不能为脱贫增添助力,有时候甚至适得其反,给贫困群众帮倒忙,影响脱贫攻坚的进度。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和政府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正确的思想,端正的态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证。扶贫工作是关系万千民众的大事,必须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才能打赢脱贫这场硬仗。
《最美的乡村》观后感5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主席的这些话,着力点是农村农民,也是困难群众。确实,广大的贫困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脱贫程度,关系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成色。
“2019年,全国将有340个左右贫困县摘帽、1000多万人实现脱贫。”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提到的这些信息,可谓字字千斤重。这样的现实成果,可谓成绩斐然。但这绝不是我们骄傲的底气,而是我们追求更高更好成绩的底气和信心。
要知道,已经到来的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今年脱贫攻坚的战果,直接影响着脱贫攻坚战的最终命运。正如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里所提到的那样,2020年,“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今年的脱贫攻坚战,每一个工作都要做精做细,做到老百姓心里去,不能有一丝一毫走偏,这是历史和时代对我们的基本要求。我们要认识到,脱贫攻坚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更是一场不能输的战斗。近14亿同胞众志成城,正共同用努力拼搏铸就脱贫攻坚胜利的倒计时,也望眼欲穿,等待着喜讯的降临。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华夏大地的殷切追求,也终究会成为铁板钉钉的事实。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越是到最后的关头,越不能懈怠,更不能退缩,因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但正是这些硬骨头,关系着人间冷暖,更关系着人心向背,让我们没有懈怠和退缩的理由。
《最美的乡村》观后感范文【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