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库吧 > 文学 > 事迹材料 > 个人事迹 >

2022关于牧民省长尕布龙的个人事迹(2)

金梅分享

这些精神,表现了尕布龙的境界之高、情操之高、品德之高,表现了他的爱民情怀之切、感谢党恩之深,也表现了他的作风之硬、自律之严。他是青海党员干部的典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我们的价值导师。以上概括的五个方面,还不足以全面准确表述尕布龙精神,需要在学习认识上继续深化。

二、尕布龙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青海精神和核心价值观的统一性

尕布龙出生在海北草原,成长于青海高原,他接受党的教育几十年,为党工作几十载,服务群众几十年,他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优秀分子,是青海精神的生动体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1、尕布龙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尕布龙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青海,热爱生他养他的海北,在担任领导职务期间,春节假期只要有时间,他就回到他的家乡帮助乡亲放牧,好让乡亲休息过个年。他勤劳勇敢,维护民族团结,年少时他就敢于调解邻里矛盾甚至械斗。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在退休后仍然要求做些服务人民的事情,西宁南北两山绿化,他既当指挥,又当“民工”,他十年汗洒两山,不辞辛劳,即使患病晕倒在工地也不下一线,当民工知道他是原来的副省长时,许多人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他的一言一行处处体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他的精神与中华民族一脉相承。

2、尕布龙精神与青海精神高度统一

青海是精神的圣地,在这片高天厚土上诞生了“两弹”研制基地精神、“青藏铁路”精神、“五个特别”精神、“玉树抗灾”精神等内涵丰富的精神资源,他们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织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经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实践和创造,以“‘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汇集成了今天的新青海精神。新青海精神是青海人民在建设新青海的实践中创造出的伟大精神财富,是做好青海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新青海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青海的生动体现,反映了青海各族人民追求发展进步的强烈愿望,表现出高原干部群众“缺氧不缺精神、缺氧不缺干劲、海拔高追求更高的豪迈情怀。尕布龙精神是新青海精神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因子。他参加革命工作以后,长期以“人一之,我十之”的工作状态奋战在组织安排的每一个岗位;他感恩党的培养,感谢人民的哺育,他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心手相连,只要党、政府和人民需要,他就会勇往直前、义无反顾;他坚忍不拔,在抢险救灾、绿化两山过程中,他带病工作不下一线;他用生命在挑战,身患肺气肿也坚持不下高原一线,坚持指导基层工作,实在难以承受才住进医院。尕布龙用一生的实践和闪耀着人生理想的光辉,深刻诠释了青海精神,他是青海党员领导干部奋战高原、奋斗不息的生动写照,是青海党员干部的集中代表,青海高原需要千千万万个尕布龙。

3、尕布龙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 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进步,有赖于文明的成长。党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一个人无论能力大小,只要有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尕布龙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明白一个人仅有物质的丰富不是一个丰富完整的人生,精神空虚、无所作为不是幸福快乐的生活。人需要一种精神,失去精神和信仰的人生必定是残缺的人生。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在财富大量积累后反而感到没有快乐,追问人生的意义到底在哪里。这是因为长期的逐利心理使他们淡化了关于人生的价值的基本认知,远离了共通共融的社会群体,使他们感到了精神的空虚,从而感叹要那么多钱到底有什么用?人生的坐标在哪里?人生的意义到底在哪里?人是要回归社会的,他们很多人在迷茫之后把对精神的追求放到了生活工作的重要位置。尕布龙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是一贯的,他爱党、爱国、爱青海、爱人民,他的爱博大深厚;他勤政敬业,忘我工作,经常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困难,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他淡泊名利、甘于清贫,一心为公、一生为民,他不给基层和群众添麻烦,调研工作时一定要自己掏伙食费,拿出自己的工资为牧区群众治病,他的家也成了“牧民店”,义务服务群众三十年;他严以律己,公私分明,清正廉洁,他没有通过自己的权力办过私事,甚至没有让自己的妻子和女儿转为城镇户口;他讲诚信守信用,答应的事一时做不到他就睡不着觉。他友善亲和有人情味,对领导、对下级、对牧民、对百姓“尽善尽美”。他的思想和行动张扬的是爱、是忠、是善、是信、是勤、是廉、是实。他的精神迸发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光芒,他的思想和行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

三、尕布龙精神的成因

1、中华民族文化是形成尕布龙精神的核心

我们说,文化是行为方式,精神是思维方式。文化涵养精神,精神提升文化。精神在文化的土壤内成长,贯穿于文化始终,反之,又对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是指导中华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思想精粹,它集中表现在《周易》中的两句话,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华文明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已经深深根植于中华大地,扎根于中华民族每一个人的心里。尕布龙生养于中华大地,中华文化和文明对他的熏陶感染是浸刻在骨子里、流淌在血液中的。因此,他从小就具有向善的力量、正义的能量、自强不息的精神、顽强不屈的品格和爱民为民的情怀,这为他的成长和工作后的思想行动奠定了基础。同时,作为蒙古族,本民族文化对他具有重要影响。我们知道,蒙古族文化是草原文化的承载者,草原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以务实精神、开拓精神、顽强精神、英雄精神表现出来的。蒙古谚语中说:“有知识的人是最富有的人,有勤劳习惯的人是第二富有的人,有牲畜的人是最后一等富有的人”(大意)。这些文化的影响,培养了尕布龙的品格,也培育了尕布龙精神。

2、地域特点、成长经历是形成尕布龙精神的基础

人的气质、性格的形成与生长的环境密切相关。尕布龙生长在金银滩,辽阔的草原使他喜爱自然、心胸开阔;广袤的草原,使他爱惜草原、厚重纯朴;奔驰在草原上的骏马,使他汲取了积极向上的力量;高原缺氧、战天斗地的生活,培育了坚强不屈的性格;逐水而居,放牧赶场,使他知道百姓生活的不易、艰苦奋斗的意义,简单生活的实在;放牧要靠脚勤手快,使他知道勤劳才能有收获的道理;从小与牧民朝夕相处的日子,使他知道人间的真情。尕布龙给牧主头人家放过羊,被抓去当过民夫、干过苦力,是党把他从苦难中解救出来,培养他成为党的干部,他对党怀有深厚的感情,他懂得感恩,懂得回报。地域环境影响了尕布龙成长,成长经历培育了他的气质精神,可以说,地域环境和成长经历是尕布龙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

3、社会发展、时代进步是形成尕布龙精神的营养

尕布龙生于旧社会,成长于苦难中,工作在新中国。他经历过苦难,饱尝过辛酸,体味到了人生的不易,百姓的艰辛。在党把他培养成为一名领导干部后,他先后经历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土地革命和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几个重要历史时期。不论在哪个历史阶段,他始终坚定信念、牢记宗旨。他看到了伟大祖国取得的伟大成就,看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到自己置身伟大进程的光荣。他保持艰苦朴素、勤政务实的作风,一心想为党多做点事、为人民多干些工作,即使退休后还披甲上阵,绿化两山,期间付出多少辛劳,他自己清楚、党和人民也记在心里。他这种胸怀大局、大义至善、勤劳勇敢、为民服务的品质和精神,正是时代进步、社会发展为他提供的养分。同时,他的精神又为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了能量,他的精神正在激励着我们在新时期新阶段为建设新青海、建设新海北而阔步前行。

四、如何继承发扬尕布龙精神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强大的精神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生存和发展的支柱和脊梁。尕布龙精神是党性、党风廉政、群众观点教育的好教材,也是一部洋溢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鲜活教材,更是一部精神内涵无量的常读常新的活教材。大力倡导和传播并使尕布龙精神走向全国是青海人民的期盼,也是学习尕布龙精神的实际行动。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党员领导干部要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立足本职学模范,开拓进取赶先进,大力弘扬优秀传统,引领社会风尚,体现时代精神,为践行群众路线、促进海北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成绩。学习尕布龙精神,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学习,深刻领悟,触及灵魂。学习尕布龙精神,首先要学习他的事迹,要通读他的事迹材料,听他身边人的讲述,听亲人的叙说;要走近实地,参观学习,亲身感受。通过学习要深刻了解其人其事,深刻体会其精神的内涵,真正达到有感而发、触及灵魂的作用。

2、对照先进,经常检查,修身正己。学习尕布龙精神,要逐条对照,查找自己的不足。要通过学习,明白自己的差距,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经常对照,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一问自己同样工作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为什么自己没有尕布龙那样的境界?二问为什么他是那样一个纯粹无私的人?三问为什么他对老百姓的感情那么深,他的心里总是装着老百姓?四问他为什么那样清正廉洁,自己能做到了几分?只有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修身正己,践行好党的群众路线。

3、满怀热情,联系基层,为民服务。当前学习尕布龙精神,就要学习他满怀热情,联系基层,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我们要远学焦裕禄,近学尕布龙,一心为公,心系群众,真正扑下身子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赢得群众的拥护和信赖,搭建起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出色完成组织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4、敢于担当,勇于创新,不断超越。当前学习尕布龙精神,就要联系本地、本部门的实际按照省、州、县委的要求,解放思想,勇于创新;联系实际,敢于担当,____难题;要善于学习先进地区和部门的经验,超越自我,为实现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不懈努力。

5、遵章守纪,令行禁止,争做表率。学习尕布龙精神,就要遵守法律,遵守党纪、执行制度,特别是党员干部绝不能把自己凌驾于党纪国法之上,不受约束;就要聚焦“四风”,改进作风、立行立改;就要廉洁自律,两袖清风,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州、县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令行禁止,争做表率,让人民群众看到党员干部的模范作用,做一个令群众爱戴、受百姓尊敬的好干部。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154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