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读书感悟
朱祁镇在土木堡战斗中失败后沦为蒙古俘虏,而在这里,他却交到了伯颜帖木儿这个忘年之交。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儿读书感悟,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感悟1
初看《明朝那些事》是在大二时,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有幸拥有了这本书,当时并不知道这本书在史书界已经掀起了一阵热潮,于是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开始了与一段历史的邂逅。
出乎意外的,这段历史并不像想象中的枯燥晦涩,在作者笔下,大明朝的那些往事仿佛被重新赋予了生命,鲜活的展现在我们眼前: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身世讲起,他如何一步步走上起义的道路,如何运筹帷幄、决战群雄,登上皇位后又是如何排除异己,力保大明江山……在这条主线的牵引下,与之有关的人物逐一登场亮相,权臣或隐士,忠贞或奸佞,那些过往都在作者的笔下娓娓道来,让后世的我们或惺惺相惜,或扼腕感叹。
合上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历史也可以这么精彩!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独特风格:诙谐的语言,客观的评价,丰富的背景介绍和心理描写,让那些距离我们数百年的历史人物如此血肉丰满的出现在我们眼前,透过作者的视线,我们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看到昏暗烛光下的朱元璋在紧缩眉头,听到黑暗中的馋臣在窃窃私语,一转身,声声震耳欲聋的“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便从那座宏伟遥远的朝堂上远远传来……于是,我们一路跟随作者的脚步,直面大明朝三百年的兴衰荣辱。
作者说,他从小就喜欢读历史,但很多史书艰深晦涩,没有一定的史学积淀很难读懂,这也就造成了很多当代人对历史缺乏兴趣,他从小的梦想就是写一本所有人都能看的懂的历史书,他是这么想的,也真的做到了。整本书引经据典,一气呵成,虽采用轻松、幽默的语言增加其可读性,但所有的故事都有理有据,可以看出作者对于这段历史的了解和喜爱。书中作者总是简明客观的对人物进行评价,不带任何个人色彩,让每个人读完之后都有一段自己心目中的明朝历史,或爱或憎,或喜或悲,那些往事虽已在历史的长河中湮灭,但却永存于后世的心中,对于那些古人,是否也是一种欣慰。
好书就是能让人看完之后,回味良久,在微暗的灯光下看完这本书,重重的呼一口气,把自己从那段历史中拉回现实,可目光望向窗外无尽的夜幕时,怎的又仿佛听到了那段历史的低低咏唱。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感悟2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吸取古人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不重蹈历史的覆辙!我也喜欢读史书。去年从学校图书馆借阅《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时,由于抢手,基本没按顺序读;今年暑假特意买了一套让女儿读,为了激励她,我又重温了一遍。明朝那三百年历史,在当年明月的笔下,历史很严肃,很深刻,深刻到人性;语言很幽默,很精彩,精彩的让人感叹历史书也能这么好看。
为师者,感叹自己的课堂如果有《明朝那些事儿》这么通俗易懂,百听不厌就好了,学生觉得上课就是一种快乐,学习就是一种幸福——多好。这就让我们为师者要智慧思考、不断探索。当然我们要尝试创设这样一种氛围,细心解读教材,扩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能够做到旁征博引、高角度的看待教材,用知识的趣味性和知识的应用性让学生感兴趣。
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平等的课堂。孩子再小,我们也应当尊重他们,相信他们,让他们感觉老师的尊重、喜欢和关心,特别是善待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让他内心踏实的想象、思考、动手操作、提问回答……而不是总顾忌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和惩罚。在平等中,孩子会身心放松的投入学习;在平等中,孩子们会充满自信的主宰自己的学习。
让我们的课堂成为互动的课堂。我们的知识需要互动,这样的课堂是自然和谐的。让孩子们主动参与,互相学习,让老师成为孩子们的大朋友,去引领,去和他们一起探讨,让他们经历自己学习知识、创造知识的过程,体会发现新奇现象的喜悦。
让我们的课堂成为生活的课堂。数学的抽象会让有的学生头疼,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在学生的基础下应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要让学生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决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正如当年明月笔下的文章让人回味无穷。
学校的课堂是孩子的课堂,让我们老师和孩子们共同编织属于自己的理想课堂。老师用自己的知识和责任成就孩子们美好的儿童时光,让孩子们在课堂中享受快乐、享受成长!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感悟3
历史原来很精彩。
缓缓合上这本书,大明王朝276年的历史又一次在脑海中如电影一般走过。历史便是那样,无论岁月变迁,兴衰更替,它就在那里,那样客观,那样公平,记录着一个个经典的瞬间,永远流传下来。
历史就是那些烧焦了的竹简?还是发黄的书本,残砖断瓦?不不不,历史真的很精彩,一个个有形的物,一个个鲜活的人,组成了一个个令人回味无穷的历史场景,每一幕都那么引人入胜,让人驻足,留恋,不忍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