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读书感悟(2)
一本书,一个帝国,一段往事,透过历史的风尘,我仿佛又看到凤阳寺庙里的小和尚,羽翼未丰的朱元璋,为他的宏图霸业卧薪尝胆,张士诚,陈友谅挡不住他的步伐,轰轰烈烈的北伐覆灭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大元帝国,三次清洗,腥风血雨,功臣姻亲一扫而空,满朝文武人人自危,他自以为可放心的把如此基业交给自己年幼的孙子,燕王朱棣横空出世,靖难之役,《永乐大典》让他与父亲齐名,仁宣之治打造太平盛世,然而土木堡之战险些让帝国作古,百年经营,历代君主兢兢业业,终究逃不过历史的发展规律,兴衰更替皆是自然,不必为吊死煤山的崇祯皇帝扼腕叹息,明朝这个伟大的帝国留给历史的精彩已经足够了,谢幕之时,悲情显得更壮烈,轰轰烈烈而生,轰轰烈烈而死,这就是明朝,这就是历史,这样有气概,这样有魅力,让人回味无穷。
有人觉得历史没意思,是很枯燥乏味的东西,但是生动有趣的讲述,让你走在历史的大道上,从来不觉得是踽踽独行,走进这本书,走进一个故事,仿佛身处旷野,四面群山环抱,黑云欲摧,耳边充斥着只有呼呼风声,动情的描述着一个又一个画面,而不是冰冷的文字。走着走着,便有些乏了,坐在路边的石凳上,两边多了一些过路人,瘦瘦高高的方孝儒,依旧是那副絮絮叨叨的模样,在不停地教导身边的年轻人,那个稚气未脱的建文帝。面前缓缓走来一位浩然正气的君子,坦荡于胸,他无所畏惧,“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以死明志,表露他保家卫国的决心,嘻嘻哈哈的明武宗朱厚照,一本正经的张居正,来来往往演绎了这一段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片段,最华丽的篇章。
在书中我忘记了烦恼,全情投入,以史为鉴,可以知更替,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海洋里,我尽情地遨游,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新的天地。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感悟4
看到最后作者的参考书籍,才觉得,历史的书不是谁都能写的,毕竟那都是真相,都是事实,你不能胡编乱造,你写出来的东西要对历史负责,也要对读者负责。
自己从来不觉得读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鉴,因为变数太多,之所以读历史,只是想知道的更多!每个人活的时间不过短短几十年,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通过历史,你可以知道在你出生之前的几千年或者几万年,我们的国家,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事情,那些人是怎么生活的,国家是什么样子的呢……不过而已。也会想通过别人的一生,去替他自豪,替他唏嘘,替他高兴,替他遗憾……
读历史只为了解历史,了解自己永远不可能去经历体验的过程,读完一本史书,总觉得自己也在那段历史时光里走了一遭,像一个隐形人一样,别人看不到我,我却能看到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看到他们的正义,也看到他们的贪婪,然后也暗暗去思索,自己的一生又该怎么如过。这大概也就是读历史的意义吧。
喜欢作者的严谨态度,不知道的不瞎说,会去查史料,去实践,去钻研,这大概也就是一个学者应有的态度吧。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感悟5
鸿篇巨著,如雷贯耳。很早时候就知道这本书,可是一直没有拿起来看,主要是胆小,九十多万字一本书,真的没有勇气翻开来看。可是终究还是没忍住,翻开了,因为这本书鼎鼎大名、名不虚传,因为《万历十五年》没让我看过瘾。
一路看来,嘻嘻哈哈、嬉笑怒骂,这确是一本好书,喜、怒、忧、思、悲、恐、惊,眼、耳、鼻、舌、身、意,这所谓的七情六欲的生活气息始终伴随左右;一路看来,不得不感慨,高人呀,作者真是高人,用通俗易懂的小说手法为读者讲述了一部完整的明朝通史,有时候我就在想,如果当年我的历史老师也用这种手法给我们解读历史,我会不会更加迷恋历史呢?一路看来,在畅游历史长河的过程中,时不时的惊叹作者的博学多才,古今中外、古往今来、天上地下、包罗万象的知识浸润其中,无声无息之间让读者增长知识,这,就是一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吧。
古话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所谓的史,就是历史,就是过去的事。通过读史,你会惊奇的发现,历史是惊人相似、惊人残酷,历朝历代,无论多牛的人物出现,无论他有多么才华横溢、勤奋努力,历史的轮回永远不会因他而变。春来秋去,寒来暑往,兴衰轮回,亘古不变,变的只是演员、道具、场景、过程。
一本好书,一本值得钻研的好书。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感悟相关文章: